《西安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评读

开启新格局  迈出新步伐

——《西安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评读

西安市统计局局长  张民伟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西安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西安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奋斗目标,开启了大西安建设新格局,迈出了追赶超越发展新步伐。这一年,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天当做两天干,干成了许多大事、好事、喜事,办成了一批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实事。这一年,国务院明确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省委、省政府站高谋远,将西咸新区交由西安全面代管,机遇之实、格局之大前所未有,西安空间拓展了、资源整合了、能级提升了;全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出台政策之多、措施之实前所未有,发展方向明晰了、动能更足了、步伐更稳了;全力抓“一号工程”“三个新政”“三大革命”“三项重点工作”,着力破解民生九难、补齐十大短板,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西安天蓝了、地净了,客商聚了、人才来了,城门开大了、城市变活了。这一年,西安在全省的“龙头”作用显著增强,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显著提高,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跃升。《西安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已经发布,图文并茂记录了西安市一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便于读者进一步了解和把握,我就2017年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亮点,谈一些认识与体会,与大家分享共勉。

一、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面对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市委、市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作为,攻坚克难,适时出台稳增长、强工业、促投资、补短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生产需求稳中有进,结构调整继续优化,发展质效逐步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经济总量实现跨越。2017年,西安市生产总值突破七千亿,达到7469.85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超过沈阳、济南和大连,进至第9位,在重点城市中超过唐山、合肥和烟台,实现历史性跨越;占全省比重达34.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年生产总值增量达1212.67亿元,创历史新高。

经济结构调整升级。2017年,结构优化成为西安经济发展“主旋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1.5%,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服务业支撑作用日益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3.0%,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保持在73.42%;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2.33(以农民收入为1),比上年缩小0.02个点。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2017年,西安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6.5%以上。政府和居民“钱袋子”同步增长,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8%,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2%8.8%,均保持着较快增长水平。实现税收收入448.99亿元,占财政收入的68.6%,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增速居副省级城市首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扭负为正、逐季好转,全年利润总额增长9.1%,较前三季度提高17.8个百分点。

“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显现。2017年,商品混凝土、钢材、水泥产量分别下降29.7%4.9%0.3%。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较前三季度下降3.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较前三季度减少0.18元。加大力度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全年基础设施投资2547.56亿元,同比增长40.4%,高出全市投资增速27.4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55.1%

二、创新开放释放新活力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聚焦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培育产业发展新动力;推动创新创业蓬勃发展,激发技术市场新活力;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拓展内外市场联动发展新空间。经济发展再现生机,市场信心明显增强。

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规模以上工业中,先进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增速高达20.5%,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15.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新兴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4.1%,高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7个百分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39家,新增333家。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4.9%,高出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9.5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较快,分别增长22.1%20.9%15.4%。新产业带动新产品持续快速增长,单晶硅产量增长93.3%,汽车用发动机产量增长72.1%,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67.7%,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43.2%,智能手机产量增长30.3%

消费结构步入中高级。个性化、多样化、便利化、舒适化消费正在成为主流,服务型消费已成热点,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健康养生、旅游类消费持续升温。从消费支出看,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分别增长9.4%8.4%,均高于6.6%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两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2.6%8.3%,成为食品及居住刚性消费之外,占比大的项目。从消费价格看,需求促使价格攀升,在居民消费价格中医疗保健及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涨幅居前两位,12月医疗保健价格累计同比上涨8.7%,涨幅居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之首;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2.6%。网络消费发展壮大,互联网+带动消费升级,全年限上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4.9%,快于限上增速45.3个百分点。

创新创业拓展新空间。2017年,全市众创空间累计达到422个,其中本年新建247个;累计建筑面积1389.50万平方米,累计入孵企业11529家,吸引创业就业人数22.9万人。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64.8%。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809亿元,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全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8.112.50万件。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运营试点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

对外开放走上快车道。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开通全国首趟北欧(芬兰科沃拉—西安)国际货运班列,“长安号”开行480列,运送货物65.9万吨。国际航线条数达到57条,机场旅客吞吐量4187万人次,位列全国第8。全年进出口总值2545.41亿元,同比增长39.1%,比上年大幅提高35.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值1552.38亿元,增长63.9%,提高48.4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保持50%以上的增速;进口总值993.03亿元,增长12.5%,提高18.9个百分点。

三、引资引智蓄积新动能

面对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招商引资、“三个新政”为西安引资引智、聚力聚智,“三场品牌活动”提高西安知名度和影响力,“三大革命”、环境整治明显改善西安营商环境,增强了“西引力”,从人口、资金、项目、主体四个方面,为经济发展蓄积了可观动能。

“人才”的能量明显聚合。出台史上最宽松的人口政策和最优厚的人才政策,推动人口人才向西安流动。2017年,全市引进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类人才14.59万人,培养实用型人才6.29万人。政府公职人员作为重要的“人”的因素,对改善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作用十分重要。用心工作、当好五星级店小二已成为全市干部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最多跑一次”改革、“千人亲商助企”活动如火如荼,一年来政府服务理念和水平明显提升,“人”的能量前所未有的加速聚合。

“资本”的能级明显提升。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全力推进,成效显著,全年签约项目847个,总投资达2.35亿元。全年实际引进内资218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3.07亿美元,分别增长34.1%17.8%。营商软硬环境的优化增强了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与意愿,同时,“民营经济倍增计划”推出,《西安市民营经济补短板促发展实施方案》的出台,更加助推民间投资逐渐散发活力,民间投资经历2年负增长的低谷后逐步回升,前三季度负转正后增长加快,全年增长11.1%,比上年提高17.2个百分点。

“项目”的数量明显增多。2017年,全市施工项目个数5434个,同比增加190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884个,增加1479个,亿元以上项目个数1925个,增加395个,10亿元以上的项目个数310个,增加86个。

“主体”的增长明显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管服”等新政充分激发出市场发展活力,全市累计在册市场主体于11月末超百万,成为全国第七个市场主体总量超百万的副省级城市。12月末,累计在册市场主体101.59万户,同比增长36.1%;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8.32万户,增长99.7%日均新登记企业776家。

四、民生改善增进新福祉

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聚焦破解民生“九难”,全力推进民生重点提升工作和“十个一”民生工程,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持续在80%以上,着力稳定就业增加收入,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积极实践共享发展理念,百姓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就业形势良好,居民收入稳增。2017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4.09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1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8.8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2%,低于上年0.0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加速,2017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79元,同比增长8.5%,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536元,增长8.2%,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22元,增长8.8%,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不断扩大,安居工程稳步推进。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31.7229.9512.20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640元和400元,城市低保对象1.9万户、农村低保对象2.6万户,共发放低保金5.6亿元。建成保障性住房6904套,为新毕业大学生提供公租房1.91万套,累计分配公租房11.8万套。改造城中村(棚户区)19个,回迁安置群众2.63万人,改造老旧小区269万平方米,为5.5万户群众解决了房产办证遗留问题。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医疗卫生不断健全。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深入推进,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40个。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199所,增加学位3.8万个,全面实行小学低年级“弹性离校”制度。全市各级各类学校1679所,在校学生191.51万人,毕业生40.49万人。各类卫生机构共5879个,比上年增加10个。全面推行公立医院改革,建成各类医联体37个,改造提升乡镇卫生院100个、村卫生室2917个,农村医疗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分级诊疗制度深入推进,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955个,家庭医生签约家庭人数390.5万人,比上年增加108.5万人。新农合实际参合率达99.72%,补偿参合患者1193万人次、总额达23.5亿元。

五、绿色发展塑造新形象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上出重拳,打响污染治理攻坚战,全力推动“四治一增”“四改两拆”、城乡环境大整治,通过“烟头革命”“厕所革命”“所长制、路长制、河长制”等有效措施,绿化净化美化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塑了干净、整洁、优美的城市形象。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2017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6%,下降率比上年扩大0.78个百分点。高耗能产业投资下降17.0%;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降幅高达70.3%;规模以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2.7%

“四治一增”有力推进。铁腕治霾,全面实施“煤改洁”,削减散煤233.4万吨,清理整顿“散乱污”企业1531户,淘汰黄标车1.48万辆,实施冬防期机动车常态化限行,全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排放分别减少1.20.71.4万吨。柔性治水,新建、改扩建污水处理厂4座,建成生活污水治理示范村50个,新增生态水面3088亩、湿地6017亩。依法治山,严格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管理办法》,推进“多规合一”,建立“四级网格”管理体系,“四乱现象”得到有效整治。合力治脏,大力开展烟头革命、厕所革命和城乡环境大整治行动,全面推行“路长制”“所长制”,强力推进“四改两拆”,全年治理拆除违法建设1248万平方米,拆除广告牌匾1.8万处,建成亮化示范街40条,亮化楼宇1369座。立体增绿,大力开展“五路”两侧增绿美化,建成曲江文化运动公园等3个主题公园和62个绿地广场、86条绿化示范路,新增城市绿地571万平方米、造林绿化4.27万亩。

2017年,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突出。2018年,让我们继续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追赶超越奋进、营商环境提升、招商项目落地,快干、会干、实干,奋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加快建成国际化大都市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