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实力大幅增强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经济实力大幅增强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

70年前的春天九州解冻、万象更新,西安掀开了崭新的一页。70年间西安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一穷二白到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从百业凋敝到经济门类基本齐全,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一个懵懂孩童成长为沉稳少年,西安书写着千年古都的奋进传奇。

三十而立———解放初期的30年

纵观解放初期至改革开放前这30年,西安经济发展虽历经波折,但仍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了“三十而立”,筑立了牢固的经济基础、建立了“二、三、一”的经济格局、确立了工业的主导地位,为今后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放初期的西安,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经济十分落后,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呈畸形状态,农业占主要份额,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全市GDP总量仅1.89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60.3:18.0:21.7,产业结构呈一、三、二格局。

到“一五”时期(1953-1957年),党中央对西安的经济建设极为重视,确定西安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一些重点建设项目向西安倾斜,1957年全市GDP总量达8.02亿元,五年年均递增15.8%,三次产业比例变为26.1:49.5:24.4,产业结构呈二、一、三格局,西安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民生活初步得到改善。

“二五”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西安经济遭遇严重困难。在“左”的错误思想影响下,提出了一些超越当时实际的发展计划,动员全社会大炼钢铁,结果造成了经济上的一些巨大浪费,加上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生活用品极度匮乏,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出现较大困难。1961年至1962年,西安经济甚至出现大幅下降局面,经济总量两年下降6.57亿元,两年年均递减20.3%。

1963年至1965年,西安经济经过三年调整,又逐步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三年间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4.2%,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0.5:56.6:22.9。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国民经济遭遇严重挫折。1967年至1976这十年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仅为3.9%。一产发展减缓、二产得不到重视,三产比重下降,产业比例变为20.5:56.8:22.7。

总结这30年,1949年到1978年西安GDP年均递增8.0%;经济总量有所扩大,到1978年全市GDP25.35亿元;产业结构步入优化轨道,三次产业结构由解放初期的60.3:18.0:21.7,变化为1978年19.1:57.5:23.4,呈现出二三一的经济格局。30年来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4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39.5和1.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建国初期的18.0%上升为54.7%,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西安国民经济从传统的农业向工业经济发展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四十不惑——改革开放40年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九州大地,中国总结前30年的经验与教训,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完成了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壮举,激发起经济内在的澎湃动力,西安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在随后的40年里,西安日趋成熟,凭借“四十不惑”的智慧,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各项政策指引下,西安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历了发展速度最快、市场最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最好的新时期。特别是十八大以后,西安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向增速换挡、经济转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阶段,西安经济沿着创新发展的新道路继续破浪前行。

一、西安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事实诠释道理,数字见证巨变,回顾改革开放的40年,西安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从数量规模上看,1979年改革开放伊始,西安的经济规模仅有25.35亿元,而到2018年,生产总值已经高达8349.86亿元,较1949年(1.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858倍。西安经济总量在2004年跨越1000亿元台阶后,分别在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2016年、2017年、2018年跨越2000亿元、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7000亿元、8000亿元台阶,经济总量不断攀升新高度。

二、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979-2018年,西安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0%,高于全国(9.5%)、全省(10.7%)平均增速2.4个、1.2个百分点。特别是1992年以来,西安经济以年均12.9%的速度加快增长,高于改革开放前14年平均增长2.0个百分点。

2018年大西安建设全面启动,西安经济总量突破八千亿,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超过沈阳、济南和大连,跃至第9位,在重点城市中超过唐山、合肥和烟台,实现历史性跨越;GDP增速为8.2%,从2017年排位第九,跃居第一位。

三、人均GDP保持快速增长,总量超过万美元

2018年人均GDP达85114元,年平均增长11.8%。1992年以来年平均增长11.9%,高于改革放前14年平均增长1.3个百分点。自2014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后,2018年达12862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达到中等偏高收入水平。

四、经济外向度大幅提高,开放格局不断扩大

2018年西安市进出口总额3303.87亿元,是1987年(有数据记录最早年份)的62倍,外贸依存度从1979年的6.3%提高到2018年的39.6%,提高了33.3个百分点,经济外向度得到显著提高,开放格局不断扩大。

五、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新经济续航生机勃发

西安在稳增长的同时,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机遇中,西安把高端化、多元化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积极构建与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在新常态下实现发展新跨越。

(一)服务业引领经济大盘,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1978年以前,在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时期,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西安由于特殊的战略地位,形成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网络,在西安传统的自然经济的框架中,嵌入了现代意义的工业企业,工业在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加强,第二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的主导,1978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1:57.5:23.4。国家的重工业化布局对西安市工业乃至经济的发展影响意义深远。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管理模式经历了从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地区经济梯度发展战略”、“发挥资源优势”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等等一列的经济发展政策不断推行和实施,国家区域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中心转移,城市功能从单一走向多样,西安市在改革开放各项政策推动下,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经济发展动力由二产主导向二三产业双轮驱动转变,1990年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0:43.0:45.0,呈现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良好发展态势。其后的几年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波动起伏,直至1995年产业结构稳定转变为了“三二一”结构模式。

2000年,第三产业占比首超50%,占据半壁江山,200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9:42.9:50.2;1990年至2000年期间主要表现特点是是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的稳定,第三产业比重的小幅攀升。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增长遭受沉重打击,“中国制造”浪潮也逐步减弱,西安也不例外,工业对经济的带动减弱,2010年开始工业占GDP比重降至30%以下,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3:41.9:53.8,产业结构更加倚重服务业。

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的引领作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西安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凭借较强的科技研发实力,科技等领域对经济贡献作用得到加强,也进一步促进了服务业对经济的引领作用,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1.9%。

1.png

(二)一枝独秀到百花竞艳,经济多点支撑不断深化。

1978年-1990年期间,西安经济发展动力由二产主导向二三产业双轮驱动转变,除工业外,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仓储业、金融业占GDP的比重纷纷超越5%,成为主导产业,经济发展形成多点支撑的局面。

2000年,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宏观战略的实施,伴随着“商品房”的从无到有,西安市一方面依靠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进一步推动城市面貌改善;另一方面房地产业呈现高速发展,2000-2010年年均增长16.2%,持续推动了西安经济的高速度,城市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城市宜居性大幅度提升,房地产业占GDP比重超过5%,成为西安经济又一个支撑点。西安市作为西部重镇,经济发展也同步实现了从以工业生产为主到多元化的发展。

十八大以后,转型发展、调整结构作为国家经济工作的重点内容,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指向“退二进三”调整方向,供给侧结构改革、“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陆续推出,新科技、新技术、新资本改变着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西安积极融入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通过科技创新释放新活力,聚焦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创新创业蓬勃发展,激发技术市场新活力,产业发展呈现了新变化。科技对创新的引领优势作用得到加强,2016年西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占GDP比重分别超过5%,经济多点支撑的格局进一步得到深化。

2.png

注:根据国家行业划分变化,2000年以前,住宿餐饮业包含在批发零售业中,2000年以后分开。

(三)传统优势再升级,硬科技展现硬本领。

十八大以来,西安越来越多的优势产业再升级,工业的发展就是其中的典型。由于特殊的战略地位,西安在全国范围内是拥有较全工业门类的地区,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上至飞机高铁等大国重器,下至针头线脑等日用商品,西安都能生产,这让西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拥有许多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产业配套能力强,上下游间的“链条咬合”、不同领域的“相互补位”使产业升级的“底盘”更稳;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强,“短路径、快响应”使产业升级的“节奏”更快。

2013年开始,三星电子、中兴、新舟700、比亚迪、吉利新能源汽车和强生供应链基地相继落户西安,充分利用西安传统工业根基优势,突出抓好,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增强聚集优势,放大聚集效应。2018年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73.15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5.9%,增长15.8%,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制造、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力装备制造、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增速分别达到22.1%、13.4%、19.3%和16.4%。

(四)新兴业态续航发展,成为经济转型新动能。

为了更好地顺应“互联网+”大潮,西安逐步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安全支付、网上认证、信用保障和标准规范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并培育批电子商务骨干企业。如今,市民坐在家中,拿起手机就可以订购商品,享受送货上门;需要交话费、水电费,打开电脑直接下单,几分钟后就能查询到账,电子商务这样的新兴业态蓬勃发展。

2017年,全市有电子商务销售的企业实现电子商务销售金额579.35亿元,同比增长34.2%;有电子商务采购的企业实现电子商务采购金额406.02亿元,同比增长30.3%。2017年,全市“五上”单位拥有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企业单位数同比增长226.5%;拥有电子商务交易平台135个,同比增长285.7%。

新经济蓬勃发展,产业迈向更高端,消费结构步入中高级,创新创业拓展新空间,经济发展孕育出新的生机,为西安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续航添力。

六、非公经济从补充到支撑,最具市场活力的创新主体抢占制高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党中央不断出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措施,西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驶人快车道,也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非公经济作为西安调整结构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推动新经济、孕育新动能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助推西安经济实现新跨越的强大力量。2008年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跨越1000亿元台阶,2012年和2015年超过2000亿元、3000亿元大关,2017年达到3962.95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实力不断加强。

3.png

2011年,西安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6%,首次超过50%,占据半壁江山,实现了从经济发展的补充向重要支撑的华丽转变;2017年占比达到53.0%,比1997年提高25.3个百分点,成为西安实现追赶超越的重要力量。

4.png

2005年以前,非公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9个百分点,这个阶段工业、建筑业和批零住餐业行业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不断加大,非公经济增加值占行业增加值比重2005年比1997年分别提高21.0个、17.5个和29.8个百分点,有力地推进西安经济市场化步伐,带动我市经济发展。

2005年以后,非公经济呈现出新特点,逐步从传统的工业、建筑业、批零住餐业逐步向邮政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更多领域迈进,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其他服务业和金融业三个行业,2018年三个行业比重分别比2005年提高19.2个、25.1个和9.8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发展领域不断扩大,成为推动我市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强劲动力。

注:文中部分数据为快报数,最终以年报数为准。部分数据以有记录的年份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