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五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西安工业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革,有力地适应和推动了工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工业建设取得日新月异的成就。工业经济从解放初期一穷二白的基础起步,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今天主要行业门类基本齐全、具有相当规模效益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我市工业经济已由规模速度型高速增长阶段转向质量效率型高质量发展阶段,工业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引领发展的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西安特色的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我国的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时代,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代,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期间大体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从1949年到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期,工业经济管理通过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来实现。

“一五”计划(1953-1957)完成后,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完成私营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二五”计划(1958-1962)完成后,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继续加强,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得以巩固和扩大;“三五”计划(1967-1970)完成后,国防建设和基础工业建设得以加强;“四五”计划(草案)(1971-1975)的主要任务是狠抓战备,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狠抓钢铁、军工、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建设。解放初期的195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仅0.77亿元,伴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艰难探索,巩固调整发展,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3.87亿元,年均增长13.3%。

1.png

(二)从1979年到1992年的中间探索阶段,工业经济宏观调控通过在计划和市场两者中选择、取舍和平衡来实现。

2.png

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业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逐步推进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力图使计划手段与市场经济手段相统一。国企改革以“放权让利”为原则,尝试通过承包经营等方式,探索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赋予企业更大经营自主权和生产积极性,使企业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并且开始探索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以提高企业活力。我市工业经济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的良好态势。工业增加值从1979年的13.80亿元增加到1992年的61.33亿元,年均增长9.5%。

(三)从1993年至今,工业经济宏观调控开始逐渐全面转向通过市场来起决定性作用。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制度创新”时期(1993-2002年):国有企业改革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从产权制度、公司制度到组织管理展开了全方位的制度变革与创新。我市国有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取得明显成效,从战略上调整了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工业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工业增加值从1993年的98.88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280.20亿元,年均增长16.5%。

2.“国资监管”时期(2003-2012年):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到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时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由国资委负责监督管理国有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尤其强调继续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革国有经济管理体制两项重大任务,整个时期在这两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2003-2012年,市委、市政府抓住股份制改革的历史契机,制定了一系列战略措施,有力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工业增加值从2003年的324.8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228.05亿元,突破12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3.4%。

3.“深化改革”时期(2013-2018年):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标志,国企改革进入了“深化改革”的全新时期。国企改革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工业增加值从2013年的1376.7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874.36亿元,突破18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8.5%。

二、工业经济较快发展,工业基础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总体规模和实力得到迅速提高和增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不断巩固和加强。

(一)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规模不断壮大。

解放初期的194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仅0.34亿元,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7年,我市工业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全部工业增加值仅有13.26亿元。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工业经济迅猛发展。1994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大关,2007年突破500亿元,2011年突破1000亿元, 2018年达到1874.36亿元,改革开放后年均增长11.7%。其中2018年一年实现的工业增加值总量超过改革开放后二十五年的总和。

(二)工业实力显著增强,产品品质大幅提升。

1949年,我市唯一的工业产品为发电量,且产量仅有0.09亿千瓦小时;1956年具备钢材生产能力,且产量仅为0.06万吨;1960年具备化肥生产能力,且产量仅为0.01万吨。1978年,我市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361家,至2018年底,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到1385家,工业企业数量增加。工业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品质日益提升,产量增长迅猛。工业为农业、交通运输等各行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装备和支持。2018年,全市生产食用植物油16.97万吨,是1978年的37.7倍;饮料酒51.08万千升,是1978年的127.7倍;水泥219.8万吨,是1978年的48.8倍;钢材33.4万吨,是1978年的4.0倍;汽车43.38万辆,是1978年的578.4倍;半导体器件55.27亿只,是1978年的457.5倍。一些新产品如智能手机、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圆片等从无到有。

(三)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社会贡献大幅增加。

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合计7862.59亿元,是1978年的173.8倍,年均增长13.8%;主营业务收入6021.12亿元,是1979年的132.5倍,年均增长13.0%;实现利税总额570.81亿元,是1978年的64.1倍,年均增长11.0%。经过40年的发展,我市工业整体实力已位居西北前列。

三、工业新旧动能加速转化,创新驱动发展成果显现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随着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奋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实施“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由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工业新旧动能加速转化,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创新驱动后劲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成果显现。

1、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加。2017年我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360.17亿元,是2000年的13.5倍,年均增长16.6%;R&D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支出与生产总值(GDP)之比)4.82%,比2000年提高0.68个百分点。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7.5%,比2007年提高9.4个百分点。研发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435家,比2011年增加269家;共有科技机构289个,增加48个;研发经费稳步增长。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110.47亿元,比2011年增长81.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为1.46%;专利申请波动增加。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申请专利5686件,比2011年增加2912件。

2、新产品产量较快增长。2018年,我市单晶硅产量2038.32万千克,增长25.1%;新能源汽车13.85万辆,增长70.0%;锂离子电池1504.0万只,增长202.0%;太阳能电池735.0万千瓦,增长40.1%;显示器21.3万台,增长15.8%;智能手机3023.05万台,增长30.3%;智能电视3.86万台,增长49.7%;光电子器件22.58万台,增长13.4%。

3、高耗能行业生产回落。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去产能工作任务,利用“环保、节能、安全”三条红线形成倒逼机制,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供需关系得到改善,内部结构得到优化。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1.3%,较上年下降8.2个百分点。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2018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2.7,比2017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去杠杆成果显现。2018年,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72.6元,比2017年提高0.03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76%,提高0.3个百分点,企业效益有所改善。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6.86元,低于2013年0.04元,企业生产成本略有下降。

四、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市工业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一)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工业经济所有制改革,经历了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程。大体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至1978年,工业经济所有制以建立单一公有制、发展国有企业为主要目的;第二阶段:从1979年至1996年,工业经济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作为基本的经济形式,同时也把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等作为必要的有益的补充;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工业经济形成了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并且国家对于非公制经济,坚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政策。

1.所有制结构逐步完善,非公经济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坚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积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非公经济比重达54.3%,较2013年提高13.3个百分点,非公有经济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2.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全市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和公司制改革,实行制度创新,使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现代公司制度的财产组织形式中相互渗透和融合,股份制逐渐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2018年,我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10.4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96.4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9.8%。

3.混合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股份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混合所有制经济从本质上说就是不同所有制资本之间相互参股的股份制经济,是一种富有活力和效率的资本组织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018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中总量排前三位的分别为股份制经济、外商及港澳台经济、纯国有经济,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8.7%、20.0%、5.1%,而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工业经济全部为全民所有制经济性质。

(二)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西安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以重工业为主到大力发展轻工业、促进产业结构均衡再到优化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从1949至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期,产业政策最突出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从1979到1991年的经济转型时期,产业政策主要是对失衡的产业结构进行全面调整;从1992年至今,产业政策的重点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化现代产业体系。提出构建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1.重工业贡献更加突出,工业支柱行业迭代升级。近年来,随着我市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的不断升级,带动我市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为支柱的重工业飞速发展,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群效果明显,重工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8年,我市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216.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81.6%,比1978年提高27.2个百分点。

2018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排前三位的行业分别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包括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0.8%、14.5%、11.4%。2000年,总量排前三位的行业分别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占比分别为17.8%、14.0%、9.9%。1978年,我市全民所有制工业经济总量中排前三位的行业分别为机械工业、纺织缝纫及皮革工业、化学工业,占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为46.0%、26.7%、8.0%。工业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支柱行业从轻工业升级到重工业,从附加值较低的传统行业迭代到附加值较高的高技术行业。

2.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明显。装备制造业作为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标志,一直以来是我市的发展重点。近年来,在国家和省的一系列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政策的引领下,我市装备制造业积极拓展产业领域,加大产业投入,扶持重点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装备制造业推动我市工业快速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4397.35亿元,同比增长18.2%,增速高于全市6.0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8.7%,高于2017年6.9个百分点。

3.高技术制造业活力继续增强。近年来,我市加快发展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产业集群化发展效果卓著,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了在调整产业结构、支撑经济增长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力推动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00.7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4.4%。

4.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稳健。近年来,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井喷式发展势头。电子级硅材料、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封装等产业如雨后春笋般飞速成长,千亿元智能手机产业集群航母悄然起航,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布局,助推我市驶入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快车道,使我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在我市获批全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契机的带动下,比亚迪、陕重汽新能源汽车项目发展迅速,推动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83.3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9.8%;同比增长12.3%,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2.4%。

(三)工业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开发区产业布局优化。

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属性相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做大做强”的原则,加大西咸新区和“四区一港两基地”产业的统筹协调发展,强化“一区一主业”,使开发区从产业聚集向能级提升转变,形成“定位明确、产业明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开发区产业发展新格局。西咸新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电子信息、临空经济、科技研发、文化旅游、总部经济六大产业集群。高新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经开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打造千亿级先进制造业基地。航空基地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涡桨支线飞机、通用飞机等主干产业,航空关键部件、专用设备、维修业务等配套产业。航天基地重点培育和发展航天运载动力产业集群、卫星及卫星应用产业集群。2018年,高新区、经开区、西咸新区、航天基地、航空基地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71.6%;其中航天基地、航空基地、经开区、高新区同比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呈现开发区工业引领全市工业发展态势。

(四)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大企业集团发展壮大。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由政府的从属单位逐渐改革为独立自主的市场经营主体,这是工业企业组织结构改革的重大成果。从1993年至今,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基本是朝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的方向推进。政府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重点是“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自上世纪90年代实施“抓大放小”战略以来,企业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新世纪以来,企业联合重组步伐加快,一批批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企业集团先后发展壮大起来。

2018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为1385家,其中大中型企业238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比重为17.2%,实现工业总产值4690.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3.3%,大中型企业单位数比重虽不足20%,但创造的工业经济总量占比超70%。我市工业总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有8家(陕汽集团、三星半导体、比亚迪汽车、西电集团、法士特、隆基绿能、乐叶光伏、中兴通讯),实现工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7.7%。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西安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当前,我市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抢抓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历史机遇,按照新时代大西安“三步走”战略,围绕“三高地二中心一枢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为西安工业经济实现更加有质量和效益的增长奠定基础,为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积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