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投资铸辉煌 新时代筑梦续华章

七十年投资铸辉煌  新时代筑梦续华章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六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西安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经济建设成就瞩目。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建设中抢抓发展机遇,优化调整结构,促进转型升级,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70年非凡的光辉历程

70年前,西安是一个仅有59万人口,城市建成区面积不足14平方公里的破烂不堪的城市,经济基础十分薄弱,“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是对旧西安的真实写照。今天的西安城垣依旧,雁塔高耸,高楼林立,灯火辉煌,到处洋溢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气息。新中国成立70年来,西安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以及社会事业等各个方面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地投资建设,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1949-201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2%,建成投产基建项目2.6万个(1983-2018年),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建国伊始,城市规划从无到有。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市掀起了大规模的投资建设高潮,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西安占17项,全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亿元。1954年,西安编制了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奠定了西安作为我国新兴工业城市、科研和高等教育基地的基础,构筑了新西安五大城市功能分区的骨架,形成了东郊的军城、纺织城,西郊的电工城,南郊的文教城,北郊的文物保护区和明城墙内的行政商业区的城市建设格局。

六十年代,投资建设有喜有忧。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到1978年的18年间,全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亿元,投资增速由“二五”的9.1%回落至“三五”的-49.2%。但这期间,由于国家实施备战备荒,推进“三线”建设,西安作为战略后方,一大批国防科技工业的民用大中型项目建成投产或迁入西安,西安的投资增速在“四五”期间快速回升到46.2%,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电子、纺织和机械工业基地。

改革开放,投资驶入快车道。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的工作重点从此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全市兴起了第二次投资建设高潮。“六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56.87亿元,是“一五”时期的4倍,增速达到226.1%,高出“一五”时期217.0个百分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改革开放后,西安市运用市场机制,多方面筹措资金,大规模地进行了以城市供水、供电、供气、道路交通、旧城改造、城市广场以及通讯为重点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加强,交通设施日益完善,生活质量大幅提升。1979-201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21.6%,其中,1995年投资总量跨越百亿元,2006年突破千亿元,“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以292.9%和134.2%的增长速度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带动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70年瞩目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西安市抢抓机遇,充分发挥投资驱动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紧紧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不断扩大有效投资规模为主题,以优化投资结构为主线,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投资结构优化升级。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安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投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结构单一。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调整投资结构。一是三次产业协同发展。1979-2018年,全市一、二、三产业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9.2%、18.7%和23.1%。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1979年的2.0:41.2:56.8转变为2018年的0.8:15.2:84.0,第三产业增速明显加快,占比显著提升,引领作用增强。二是工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8.9%。特别是2012年以来,我市出台《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依靠新兴技术加快传统制造业向新型制造业的转变,以百项重点工业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三星、中兴、比亚迪二期等一批重大制造业和高技术工业项目建设,促进我市工业转型升级进入快车道。2016-2018年,累计完成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同期工业投资的11.4%。2018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当年工业投资的40.8%,增速为68.7%,成为全市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和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有力推动了全市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投资占比

1.png

(二)民间投资活力彰显。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西安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而民间投资作为西安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新十年推进,以及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实施过程中活力彰显。2011年以来,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保持在40-50%,年平均增长9.0%。民间投资的领域由以前的加工业、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传统行业转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资本密集型行业,为西安经济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2018年,在三星、比亚迪、吉利汽车及PPP项目的创新推广下,全市民间投资增长20.3%,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1.8个百分点,占比较高的行业有房地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水利环境业、交通运输业和文化体育业,占比分别为67.4%、14.0%、3.9%、2.3%和2.0%。

(三)城市品质全方位提升。

新中国成立前,西安的道路坑坑洼洼,几乎没有柏油路,立交桥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都只是个梦想,四通八达的飞机、高铁更是西安人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改革开放后,西安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尤其是在公共轨道交通、重点区域配套工程和文化休闲设施等一批重大项目带动下,市政公用事业保障不断增强。重点建设了黑河引水工程、二环路工程、天然气城市气化工程、集中供热工程、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工程、北石桥污水处理厂、城中村改造工程、城市广场及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交通设施日益完善。西安地铁一、二、三、四号线开通运营,正在建设五、六、九号线及城际轨道,总投资已超千亿元,形成了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标志着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驶入立体化交通时代。宝鸡至兰州、西安至成都等高铁项目建成运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持续扩容、纺织城综合客运枢纽建成投运,西安港“一带一路”内陆中转枢纽海陆空多式联运项目成功列入全国示范,都有力推动我市“三个经济”建设迈上新台阶。2011-2018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5.3%,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7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11年的22.4%提高到2018年的29.9%。城市品质全方位提升。近年来,国家战略对西安不断聚焦,“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陕西自贸区西安核心区、军民融合战略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一大批国家战略在西安叠加推进,西咸新区划归西安管理,有效拓展了西安的发展空间,西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一系列民生项目更加让西安的城市功能品质得到全方位提升,以唐文化为主题的大雁塔北广场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亿元,已是西安旅游一大亮点;大气恢弘的大明宫遗址公园、楼观台风景名胜区、亚洲最大温泉水上主题乐园“乐华欢乐世界城”等为代表的文化娱乐板块加速推进,在服务于民生改善和城市品质优化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全市社会事业设施发展的层次和能级。

(四)资金来源渠道显著拓展。

改革开放以前,西安市投资主体单一,投资由国家大包大揽,投资资金来源渠道狭小,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主要(75%以上)靠国家预算内拨款。改革开放以后,打破限制,拓宽资金筹备渠道,创新信贷融资模式,扩大项目建设资金来源,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提高企业融资效率。2000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年均增长24.0%,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2.4个百分点。在全部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年均增长27.0%,高于全部资金来源年均增速3.0个百分点,占同期全部资金来源的54.3%,是投资资金来源中的绝对主力。国内贷款年均增长18.0%,占全部资金来源的17.9%;外资年均增长14.8%,占全部资金来源的1.2%。

(五)居住条件大幅改善。

1990年以来,西安市的房地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房地产业的繁荣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市房地产开发市场以改善民生为目的,通过加大住房供给能力建设,实施棚户区改造、农民危旧房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从1990年到2018年,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累计完成投资17924亿元,年均增长32.7%。商品房销售面积由1997年的78万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2713万平方米,增长34.6倍,共开发商品房面积23141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年均增长6.5%,达到34.4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口住房条件大幅改善,从“居者有其屋”提升到“居者优其屋”。

70年沧桑巨变,70年成就辉煌。一路走来的艰辛岁月,是西安建设的发展之路,是西安经济的崛起之路,站在“追赶超越”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起点召唤使命与担当,伟大梦想凝聚信心和力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西安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将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作为不竭的精神动力,不忘初心,携手并进,全力开启西安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在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中续写西安发展盛世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