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七十载 人口发展焕新姿——新中国成立70周年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二

春风化雨七十载  人口发展焕新姿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二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西安市始终坚持人口与经济社会统筹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人口发展焕发新姿。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口素质稳步提升,人口红利效应显著,人口性别比逐渐下降,城镇化步伐稳健,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跨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人口总量均衡发展,镌刻鲜明时代印记

伴随着西安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生育水平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较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 “现代型”演变,人口增长情况也随之出现一系列变化。

第一阶段(1949年-1969年)人口高速增长阶段。

此阶段,西安市人口再生产类型保持典型的“两高一低”特点,即高出生——年均出生率30.63‰、低死亡——年均死亡率8.03‰和高自增——年均自增率22.60‰,人口增长先后经历了三次出生高峰,1954年、1957年和1963年出生率分别达到39.94‰、38.09‰和41.16‰,相应时期自增率为29.99‰、29.52‰和33.44‰。1969年末全市人口426.97万人,较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期的227.33万人,净增199.64万人,增长87.8%,平均每年新增9.98万人,年均增长3.2%,人口发展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

第二阶段(1970年-1990年)人口惯性增长时期。

70年代初以来国家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1978年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由于人口惯性的作用,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陆续进入婚育年龄,尽管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1990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从1970年的27.96‰和22.52‰下降到20.55‰和14.83‰,死亡率在5‰上下小幅波动,但人口总量仍然保持着惯性增长的趋势,1990年全市总人口608.89万人, 较1970年的435.12万人,净增173.77万人,增长39.9%,平均每年增长8.69万人,年均增长1.7%,人口逐步进入平稳健康的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1991年-2013年)人口增速放缓时期。

经过多年生育政策效果的释放,广大群众逐步自觉地实行晚婚、晚育和少生、优育,过高的生育的势头逐渐被有效控制。全市人口步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人口再生产阶段,1991年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4.25‰和8.92‰,到2013年下降至9.57‰和4.20‰,死亡率保持在5‰上下小幅波动。2013年全市人口806.93万人,较1991年的615.48万人,净增191.45万人,每年平均增加8.70万人,年均增长1.2%,增幅较第二阶段下降0.5个百分点。此阶段,全市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整体呈下降趋势,政策调控的成果显著,人口发展进入增速放缓的阶段。

第四阶段(2014年-2018年)人口增速加快时期。

“十二五”期间,年均出生人口数量为8.52万人,出生人口规模基本触底。2014至2016年,出生率分别为10.11‰、 10.15‰和11.54‰,自然增长率分别为4.64‰、4.64‰和6.14‰,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后,全市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2016年,西安市出生率出现明显拐点,出生率上升1.39个千分点,新增出生人口1.32万人。2017年在二孩效应和户籍新政的双重作用下,全市人口出生率继续走高,呈现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出生率上升1.08个千分点,新增出生人口1.91万人。2018年全市出生人口达12.23万人,达到近27年以来的峰值。另一方面,随着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等规划落地实施,以及“史上最宽松”户籍新政、百万大学生留西安等各种利好政策的推进,西安市吸纳了更多更优质的人口资源,仅2017和2018两年,全市净迁入人口达88.79万人,占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净迁入人口的三成以上,人口迁移成为此阶段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在各种利好政策的加持下,创造出西安人口新的增长极,截至201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达922.82万人(为西安市原口径户籍人口数字,不含西咸新区咸阳部分),常住人口达1000.37万人(为大西安口径,含西咸新区咸阳部分),西安市正式迈入 “超大城市”圈。

1.png

二、人口素质不断增强,受教育程度持续提高

人口文化素质是反映人力资源综合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口文化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安市始终坚持“教育奠基,科技兴市”的方针,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形成了多种类、多层级的教育体系,使西安市人口文化水平继续向更高层次迈进。

受教育程度持续提高

2015年每十万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6880人,是1964年的14.3倍;每十万人拥有高中学历的人口为19800人,是1964年的5.4倍;每十万人拥有初中学历的人口为31370人,是1964年的3.5倍;每十万人拥有小学学历的人口为13670人,是1964年的41.3%。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市人口受教育程度的结构重心稳步上移,受教育水平持续提升,人口素质不断增强。

2.png

高学历人口大幅增加

新中国成立初期,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仅有1374人,1978年增加到28785人,2008年达到了60.10万人。2018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共63所,在校学生127.13万人,较2008年相比人数翻了一番,是1978年的44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925倍,高学历人口大幅增加,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少数到大众的转变,教育层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盲率大幅度下降

1964年,西安市文盲人口为100.87万人,文盲率(文盲率指文盲人口占15周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26.18%。1996年,西安市圆满完成“两基”任务,即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排除青壮年文盲。到2010年,文盲人口下降为13.59万人,文盲率降至1.60%,较1964年下降24.58个百分点,文盲人口大幅度减少,扫盲工作成效显著。

受教育年限不断增长

随着人口文化程度的显著提升,全市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逐年提高。2000年,西安市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9.23年, 2010年达到10.62年。

三、人口结构明显变化,人口均衡协调发展

劳动力资源优势明显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安市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少儿抚养比(0-14岁人口/15-64岁人口)从1964年的76.57%下降到2018年的18.34%,下降58.23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65岁以上人口/15-64岁人口)从1964年的5.74%上升到2018年的15.06%,上升了9.32个百分点。总抚养比从1964年的82.31%下降到2018年的33.40%,下降了48.91个百分点,相当于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老少人口从82人减少到目前的33人,极大地减轻了人口的社会负担。从总抚养比的时间序列考察,2010年为27.15%,是这一下降过程的最低点,随后开始逐渐回升,但目前人口年龄结构仍呈青年人口比重大、老年和少儿人口比重小的典型的“中间大、两头小”橄榄状,说明西安市仍处于劳动力供给充足、人口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的“人口红利期”。

3.png

人口性别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市人口性别结构逐渐优化,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呈现下降趋势。按户籍人口计算,1949年全市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11.42,到2018年人口性别比为100.04。自2003年以来,西安市男女比例失衡状况逐年缓解,总人口男女比例已连续15年下跌。男女人口数量差从2003年的24.05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0.2万人。人口性别比呈现持续下降走势,一方面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人们的生育观念和性别偏好也在发生转变。

4.png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安市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聚集、辐射功能和承载力不断增强,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及外省市人口的流入速度加快,城镇化率不断提高。1964年,西安市城镇人口为228.26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29.99%,到2018年城镇人口为740.37万人,人口城镇化率达74.01%,提高44.02个百分点。

5.png

人口重心向经济发达区转移

全市人口分布呈现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和近郊区人口增加这一特点,人口重心逐渐从老城市中心区向经济发达周边区转移。

2018年,西安市城三区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3.27%,郊三区占31.16%,远三区占22.73%,四县占22.85%,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郊三区人口比重上升7.10个百分点,城三区、远三区和四县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四县下降幅度最大,下降3.67个百分点;其次是城三区,下降2.25个百分点;远三区下降1.18个百分点。(城三区为新城区、碑林区和莲湖区;郊三区为灞桥区、未央区和雁塔区;远三区为阎良区、临潼区和长安区;郊四县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其中,户县和高陵县按照撤县并区前进行划分)。分区县看,雁塔区人口比重上升的幅度最大,上升4.03个百分点,其次是未央区,人口比重上升2.33个百分点;碑林区比重下降幅度最大,下降2.03个百分点。

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