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渡尽劫波复工复产 工业利润有所好转


受新冠疫情影响,前两个月西安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针对严峻形势,全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缓解企业各种困难,鼓励企业积极复工复产,到3月末,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缓慢回升。

一、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缓慢回升

(一)工业企业营业收入降幅收窄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104.40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6.9%,较1-2月收窄0.8个百分点。全市有3个行业营业收入过100亿元,分别是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40.00亿元、206.40亿元和130.60亿元,其中汽车和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比上年同期下降33.5%0.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增长7.9%


(二)利润总额降幅趋缓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5.20亿元,同比下降43.3%,比1-2月收窄23.7个百分点;降幅较全国大6.6个百分点,较全省大13.7个百分点,差距比1-2月分别收窄22.119.7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3.19%,较1-2月提高1.44个百分点。


分规模看,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3.30亿元,占全市的94.6%,利润增幅同比下降36.1%,小于全市平均降幅7.2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8.00亿元,同比下降26.1%,小于全市平均降幅17.2个百分点。

分门类看,采掘业亏损1.7亿元,同比亏损增大21.4%;制造业实现利润30.50亿元,同比下降47.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6.40亿元,同比增长25.5%。  

分行业看,在全市工业36个行业中,只有5个行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分别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4.2%,上拉全市利润总额增速5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5倍,上拉1个百分点;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4.1%,上拉3.2个百分点;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增长21.4%,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倍。主要是由于受疫情防控影响,市场对食品、取暖等基本民生和网络办公产品需求增大。

(三)工业企业生产成本和费用减少

面对疫情影响,企业积极挖潜、控制成本。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成本962.30亿元,同比下降17.5%;成本下降幅度大于收入下降0.6个百分点。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7.13元,比去年同期减少0.62元,较1-2月减少0.4元。

四项费用合计117.20亿元,同比下降12.2%。其中,销售费用下降19.6%,财务费用下降33.7%,降幅分别较1-2月扩大4.26.4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10.61元,较1-2月下降1.05元。

(四)工业持续发展能力正在恢复

3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同比增长10.1%,负债合计同比增长8.3%,较2月末回落2.3个百分点;所有者权益合计增长12.3%,较2月末提高0.9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是3.26%,较1-2月提高1.49个百分点。经受住考验的企业发展潜力正在缓慢恢复。

二、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主要行业利润贡献不足

全市36个行业中,有一半行业利润同比下降。营业收入总量排名前10的行业中,有7个行业的收入和利润均同比下降。汽车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67.3%,下拉全市利润总额增速18.2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36.2%,下拉3.4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下降112.2%,下拉8.9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4.8%,下拉0.6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07.1%,下拉2.4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76.2%,下拉2.6个百分点;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15.4%,下拉0.6个百分点。

(二)中小企业创利提效压力很大

全市亏损企业中,中小型企业个数占95.6%,亏损额占68.5%3月末,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比全市平均分别多3.90.3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分别多15.221.8天;一季度人均营业收入较全市平均分别低17.447.3万元;成本费用利润率较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低0.742.40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较全市平均分别高4.464.05个百分点。

(三)企业复产不利因素仍未消散

根据一季度复工复产调查结果,今年受疫情影响以来至4月初,员工已复岗80%以上的企业占83.6%,生产达到正常水平80%以上的企业仅占62.1%;新接订单不足的占38.2%,原材料采购受阻占21.6%,经营成本上升占58.4%,仓储及物流配送不畅占11.2%,租金税费压力大占20.5%,资金周转困难占44.1%。不利因素对企业持续生产经营仍有诸多影响。

(四)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全市以传统主要行业为主线,关注新业态,精准服务企业,帮助解决影响企业尤其中小型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客观实际困难,逐步缓解疫情造成的短期冲击,持续改善工业企业效益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