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普遍注重研发,研发经费小幅增长

--2020年西安市重点企业上半年研发情况调研报告



科学技术是促进发展的重要内在推动力。企业作为市场创新的主体,提高企业研发水平有利于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研发的力度逐步加大,随着相关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政策引导的逐步加强,我国的企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研发投入活动中,并日益成为研发活动的主力军。

为进一步提高全市研发统计数据质量,准确把握今年全市重点企业研发的现状和趋势,了解重点企业研发项目执行情况及研发费用等指标变化,做好全年的研发预警监测工作,近日,我局对全市47家重点企业开展了调研。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调研对象和范围

选取47家重点企业。其中,工业企业16家,建筑业企业18家,服务业企业13家。企业分布见表1

1企业分布


(二)调研内容

包括:企业研发计划,企业研发费用相关政策享受情况,存在问题情况,其他情况,企业2020年上半年研究开发活动及相关情况。

(三)调研方式

市局邀省统计局和市科技局共赴企业实地走访座谈、区县赴企业走访调研、发放调研问卷、电话访问等方式进行调研。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企业的发展、研发状况;并对企业研发项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成本如何归集等方面的疑点难点进行了讲解;对企业如何正确填写研发统计报表进行了面对面辅导;对市科学技术局、市财政局新出台研发奖补政策进行了宣讲,帮助企业全面了解研发方面的各种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

二、调研的结果

此次调研,共发放调研问卷47份,收回调研问卷47份。

(一)企业普遍注重研发

调研问卷显示,47家重点企业2020年均开展新的研发项目,新增研发项目1800项,且仍继续开展原有项目研究。47家企业,2020年计划研发支出208.73亿元,占全年预计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5%。从行业看,工业企业新增研发项目736项,2020年计划研发支出108.83亿元,占全年预计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8%;建筑业企业新增研发项目471项,2020年计划研发支出58.64亿元,占全年预计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8%;服务业企业新增研发项目593项,2020年计划研发支出41.76亿元,占全年预计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1.7%


(二)大部分企业享受研发优惠政策

从调研问卷看,46家企业建立研发辅助账或专项账。仅1家企业未建立研发辅助账及专项账,原因是:该企业于2019年年底进行了人事调整,绝大部分研发人员调离西安分公司,上半年未建立研发辅助账。研发费用的归集口径主要采取税务系统的企业研发加计扣除口径和科技系统的高新技术企业口径。所有企业均享受了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大部分企业享受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政策,仅有5家企业未享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个别企业担心税务系统的研发企业研发加计扣除口径严格,自己研发费用归集不规范;二是有些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在集团公司享受。大部分企业对西部大开发政策和高新技术减免税政策公司都是二选一,因为西部大开发减免税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政策都是所得税减免10%,,个别企业没有选这两个政策是因为有更好的政策,比如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减免税政策(减免15%)及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两免三减半,前两年免所得税,后三年减半征收)。

(三)企业从多渠道了解研发投入奖补政策,反响良好。

95.7%的企业了解市科技局出台的《西安市关于支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补助奖励办法(试行)》,只有2家企业不是很了解该政策。了解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科技局网站、微信公众号、QQ群、政策培训会。众多企业反映此项政策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地缓解了企业的一部分资金压力,有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有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惠民的好政策。

(四)企业对研发投入相关政策培训需求旺盛。

80.9%的企业对研发投入相关政策有培训需求,希望以现场授课培训形式进行。培训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奖补政策申报条件及申请流程;二是研发费归集,加计扣除相关知识、政策及注意事项;三是对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等指标的概念、内涵、统计口径、归集依据进行培训。

三、上半年研发情况

(一)研究开发项目数量和经费小幅增长。

2020年上半年,47家企业研究开发项目2853个,同比增长6.2%,研究开发项目支出104.14亿元,增长3.7%,其中,从行业看,工业企业研究开发项目支出增长幅度较大。工业企业研究开发项目961个,同比增长2.6%,研究开发项目支出26.94亿元,增长41.8%;建筑业企业研究开发项目807个,同比增长15.0%,研究开发项目支出20.20亿元,下降16.3%;服务业企业研究开发项目1085个,同比增长3.6%,研究开发项目支出57.00亿元,下降0.5%

(二)研究开发人员小幅增长。

2020年上半年,47家企业研究开发人员46850人,同比增长3.2%,其中,从行业看,工业企业研究开发人员14565人,增长8.9%;建筑业企业研究开发人员8765人,下降2.5%;服务业企业研究开发人员23520人,同比增长2.1%

(三)研究开发费小幅增长。

2020年上半年,47家企业研究开发费111.76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从行业看,工业企业研究开发费增幅较大。工业企业研究开发费35.27亿元,增长29.2%;建筑业企业研究开发费18.65亿元,下降19.2%;服务业企业研究开发费57.85亿元,同比下降2.2%

(四)研发产出能力提升较快。

2020年上半年,47家企业申请专利1460件,同比增长31.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677件,增长44.0%16家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417.10亿元,增长12.0%,新产品销售收入313.58亿元,增长3.1%

四、企业反映的问题

(一)研发经费归集存在困难。

研发经费归集主要有高新技术企业口径、研究经费加计扣除口径和财务会计口径三大口径,其中限制最多的是研究经费加计扣除口径。归集口径的差异造成大部分企业对研发经费如何归集存在疑惑。

(二)建筑业企业研发项目材料费界定难。

建筑业企业的研发项目动辄都亿元起步,而其中材料费又占到研发经费的大头,而如何认定这些材料费哪些属于研发费用国家却没有统一的方法。

(三)R&D项目认定标准不完善。

国家局在R&D项目认定标准上,特别是成果形式方面对企业不进行区分,项目成果形式为新工艺、新工法可能被认定为R&D项目,技术标准不被认定为R&D项目,而对于建筑类企业技术标准的技术含量是高于新工艺、新工法的。

(四)统计年报时间与财务年报时间不同步。

每年统计年报310日报表截止,财务年报此时还未审计,财务年报审计完成后还存在数据调整情况,这就造成统计年报和财务年报核算数据不一致。

(五)阻碍企业开展研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缺乏人才和人才流失。

从调研问卷看,68.1%的企业选择缺乏人才或人才流失是阻碍企业开展研发的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研发费用成本过高和缺乏资金支持。其他的选项:研发成果转化难、研发项目立项手续繁琐、研发风险问题、缺乏技术和市场的信息也都有企业选择,证明当前研发活动的阻碍因素比较多,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关注,出台更多更好的有利于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政策。

(六)享受研发加计扣除优惠资料备案制度加大企业风险。

原来企业享受加计扣除优惠,必须在年度申报时向税务机关提供全部有效证明,税务机关对企业申报的研发项目有异议时,由企业提供科技部门的鉴定意见,调整后的程序将企业享受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简化为事后备案管理,申报即可享受,有关资料由企业留存备查即可。这就造成企业使得部分企业在享受优惠政策的同时,承担着很大的风险,因为税务部门会对20%的企业进行研发资料抽查,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因其归集难度较大,企业为了规避后期可能遇到的问题,会对把握不准研发费用不进行归集,造成享受政策力度减弱。

(七)各部门关于科技方面指标存在名称相近,但口径不一的情况。

国家统计局、财政部、科技部、国资委等政府部门关于科技投入、研发经费、科技人员的指标较多,名称相似,概念及内涵交叉,统计口径不一,归集依据不清等问题,造成统计结果多样,例如:科技投入类指标:科技活动费用(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科技投入)及科技投入比率,科技支出费用及技术投入比率;研发经费支出(研究开发费用/研发投入)及研发投入强度;科技人员类指标:科技人员、研发人员、技术人员、研究人员等。

五、进一步做好研发统计的建议

(一)统一口径,拓宽加计扣除范围。

建议国家部委进一步拓宽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统计范围,统一财务、税务、科技研发统计口径,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更好进行自主创新活动,促进社会的科技进步。

(二)区分行业,制定研发经费认定标准。

建议国家统计局针对不同行业制定研发经费认定标准,针对不同行业,研发经费的归集进行区分,以更好的将研发经费归集统计。

(三)调整年报时间,进一步做好研发统计。

大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年度报告是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编制完成(1月至4),建议国家统计局调整研发年报统计时间,以便进一步做好研发统计工作。

(四)前置风险,更好实现政策红利。

建议税务和科技部门可以指定第三方机构对有需要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的企业提前进行鉴定评估,将企业的风险前置,更好的享受研发经费加计扣除带来的政策优惠。

(五)加强培训,提高企业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邀请科技局与我局一起对区县开发区统计局负责研发的人员及企业负责研发统计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科技局负责对研发奖补政策、申报条件及申请流程进行详细讲解,制定企业可操作的流程手册。我局对研发费归集,加计扣除相关知识、政策及注意事项,如何建立研发辅助账,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等指标的概念、内涵、统计口径、归集依据进行培训。

(六)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要不断完善人才资助体系和培养制度,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研究氛围,培养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精神,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激情,全面提升西安的持续创新能力。一是要完善研究人才培养计划,构建阶梯型人才培养资助体系。二是完善人才制度,吸引海内外高层次研究人才。三是拓展培养渠道,培养中青年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