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生产经营稳步恢复 发展难题有待破解

——2020年前三季度西安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抽样调查报告

随着各项刺激经济发展措施的出台和落地实施,全市小微工业企业生产稳步恢复。前三季度,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下降5.8%,降幅较上半年收窄3.9个百分点。三季度,对全市160家规下工业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本季度小微工业企业经营状况稳步回升,但生产成本上升快、市场需求不足和贷款困难等不利因素依旧突出,值得关注。

一、基本情况

(一)企业经营稳步向好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小微工业企业经营稳步向好。三季度综合经营状况“良好”和“一般”的企业共占75.6%,较二季度提高10.2个百分点,其中,经营状况“良好”的占20.6%;生产经营状况“不佳”的占55.0%。

(二)产品订货量明显提高

从三季度产品订货量看,正常生产的调查企业中,3.8%的企业产品订货量“高于正常水平”,较二季度提高3.1个百分点;63.1%的企业产品订货量“处于正常水平”,较二季度提高20.2个百分点;33.1%的企业订货量“低于正常水平”。

(三)超七成企业生产能力设备利用率高

生产能力设备利用率是衡量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调查显示,6.3%的企业三季度的生产能力设备利用率“高于正常水平”,65.6%的企业 “处于正常水平”,两者合计达71.9%,较二季度提高18.7个百分点;28.1%的企业“低于正常水平”。

(四)超半数企业资金基本正常

调查显示,三季度,流动资金基本正常的占55.0%;资金缺口在20%以上的企业占11.9%;资金缺口在1至20%的企业占33.1%;没有一家企业表示资金宽裕。

(五)企业税收减免受惠面扩大

今年初疫情发生以来,为恢复实体经济,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国家及地方出台的了一系列扶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地实施,企业政策受惠面逐季扩大。调查显示,三季度享受税收减免政策的企业比例达到71.3%,受惠面较二季度提高1.4个百分点。

(六)企业投资方向多元

调查显示,小微工业企业投资主要集中在设备升级改造、开发新产品和投资扩大生产规模这三个方面,占比分别为20.6%、18.1%和14.4%;而跨行业转型投资由于风险较大,仅有1.3%的企业愿意投资;0.6%的企业用于其他投资。

二、存在问题

(一)市场需求不足

小微工业企业由于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等不利因素,导致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今年受疫情影响更加严重,面临生产订单减少、市场需求不足问题非常突出。调查显示,有45.0%的调查企业认为三季度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市场需求不足”。因此企业对未来生产预期也相对保守。调查显示,预计四季度企业生产增速比三季度“加快”的企业仅占8.8%,占比较二季度降低9.2个百分点;预计“持平”的企业占65.0%,提高13.1个百分点;预计“减缓”的企业占26.3%,降低3.9个百分点。

(二)经营成本上升

企业成本不断上升,一直是小微工业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也是造成企业利润率低下甚至亏损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原材料成本高和用工成本上升快是企业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其中今年受疫情影响,原材料成本高的问题表现更为突出。41.9%的企业认为原材料成本高。此外,疫情发生导致企业生产员工流失严重,新雇用员工工资偏高,三季度,认为用工成本上升快的企业占41.3%。小企业成本上升快,加上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产销价格倒挂,挤压了利润空间,同时加上疫情因素,今年小微企业要实现盈利增长比较困难。

(三)企业贷款困难

调查显示,由于金融机构借贷、审批手续繁琐,大部分小微企业无贷款需求,有贷款需求的企业由于自身“硬件”不强,在银行获得贷款的门槛相对较高,贷款困难。三季度,有75.0%的企业依靠自有资金生产经营,无贷款需求;40家有贷款需求的企业向银行贷款,26家没有贷到款,14家贷到款的企业中只有6家能全额贷到。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对小微企业政策帮扶力度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全面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主动向企业反馈经济形势、国家政策,了解其生产经营情况,提供发展思路和及时有效的生产销售经营信息服务;二是优化金融服务,加大信贷资金的保障力度,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资金的倾斜力度;三是强化宣传,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引导企业树立发展信心。

(二)创新融资方式,缓解融资难题

金融支持是促进小微企业改善资金情况、增加投资、进行转型升级的重要条件,规范金融市场管理,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鼓励银行积极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降低融资成本,满足不同需求;加强政、银、企良性互动,建立小微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用桥梁,加强金融机构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

(三)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

企业一方面要注意调整薪酬结构,根据不同岗位制定薪酬方案,实行多劳多得,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另一方面要注重成本结构调整,将原来占比较大的营销成本逐步调整为加大产品设计研发成本,优化企业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