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企业创新活跃 瓶颈有待破解

—2019年西安市企业创新调查分析报告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需要营造更好的科技创新生态,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近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深化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提升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生态,加强政策引导及经费支持等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推动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持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力求科技创新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智能”支撑。

2019年西安企业创新调查结果显示,全市企业创新活力稳步提高,企业创新意愿不断增强,已成为助推驱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同时也面临着人才资源短缺,创新政策受益面有待进一步扩大,产学研合作创新仍需深化等方面问题。

一、企业创新调查基本情况

(一)总体情况

规模以上企业创新活跃度提升,规模以上企业近半实现创新。

2019年,规模(限额)以上企业创新调查范围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特、一、二级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规模以上重点服务业等。2019年,西安市规上企业创新及企业家问卷调查共涉及调查单位(包括省直管,不含非网报企业)5901家,比2018年多957家。其中工业1634家、建筑业1028家、服务业3239家,分别比2018年多157家、59家、741家。在5901家调查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数3024家,占51.3%,比上年提高5.0个百分点。

2019年规模以上企业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2898家,分别占被调查企业和有创新活动企业的49.1%和95.8%。同时实现四种创新的企业553家,分别占被调查企业和有创新活动企业的9.4%和18.3%。成功实现创新和同时实现四种创新企业占比分别比上年提升4.5和1.1个百分点。实现技术创新活动(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企业1587家,占被调查企业的26.9%,比上年提升1.5个百分点。实现组织或营销创新的企业2642家,占被调查企业的44.8%,比上年提升4.8个百分点。

规模以下企业创新活跃度较低,过半企业有创新发展规划。

2019年规模以下企业创新调查范围包括: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西安市共调查602家企业,其中,工业企业139家,服务业企业463家。在602家调查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195家,占比32.4%,其中,工业占比30.2%,服务业占比33.1%。

调查结果显示,小微企业由于创新条件、创新基础等较低,创新活跃度明显低于大中型企业。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全市参与创新调查的602家规模以下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32.4%,其中,服务业占比33.1%,高于工业2.9个百分点。规模以下企业开展创新占比低于规上企业18.9个百分点。规模以下企业实现创新企业占比31.4%,产品或工艺创新企业占比15.5%,组织或营销创新企业占比20.4%,分别低于规上企业17.7、11.4、24.4个百分点。规模以下企业有创新发展规划的企业占比57.8%,低于规上企业制定创新战略目标的企业占比8.7个百分点。小微服务业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实现创新企业、组织或营销创新企业、有创新发展规划的企业占比均高于工业企业占比。规模以下企业创新资金不足、创新人才短缺、创新政策门槛较高等问题仍是阻碍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创新动力不足不利于企业发展壮大。

(二)规模以上企业创新亮点纷呈

分产业看,工业企业创新活跃度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占主导地位,进程加快。工业企业创新率为69.1%,比上年提升8.1个百分点;建筑业企业创新率为40.4%,提升3.9个百分点;服务业企业创新率为45.7%,提升4.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创新活跃度远高于服务业和建筑业。

分行业看,科研信息技术类行业创新活跃度高。规模以上创新活跃度列前三位的行业分别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80.0%)、制造业(69.8%)、研究研究和技术服务业(59.9%)。与去年相比,前三位行业没有变化,创新率分别比上年提高8.1个、8.0个和4.2个百分点。创新率提升幅度位列前三的行业分别为采矿业(12.7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1.6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8.1个百分点)。

从创新类型看,实现组织或营销创新高于实现产品或工艺创新。规模以上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企业占31.9%,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实现技术创新企业占比26.9%,比上年提升1.5个百分点。其中:实现产品创新企业占18.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实现工艺创新企业占22.7%,提高1.3个百分点。实现组织或营销创新企业占44.8%,提高4.8个百分点。其中:实现组织创新企业占38.7%,提高4.1个百分点;实现营销创新企业占30.1%,提高3.7个百分点。以上可以看出,实现技术创新虽比上年有所提升,仍低于组织或营销创新17.9个百分点。

从企业规模看,企业规模越大创新活跃度越高。调查结果显示,大中型企业是创新的中坚力量。大中型企业由于创新条件、创新基础等优于小微企业,创新活跃度明显高于小微企业。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分别为72.2%、53.3%、52.1%、30.2%,与上年相比,小型和中型企业提高幅度较大,分别提高7.3和3.2个百分点。

从区域分布看,区域创新活跃度差异明显。从统计数据处理地(21块)看,规模以上企业有4个开发区和2个区县创新活跃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开发区的创新活跃度高于区县。创新活跃度最高的是航空基地,达到76.1%,其次是高新区69.5%,第3位是航天基地67.1%。从区县看,仅灞桥区和高陵区创新活跃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创新活跃度最低是长安区仅31.9%,其次是周至县仅为32.9%。与上年相比,提升幅度位列前三的为航空基地(12.5个百分点)、西咸新区(11.2个百分点)、鄠邑区(9.2个百分点)。创新活跃度比上年有所下降的有航天基地(下降5.5个百分点)、灞桥区(下降2.2个百分点)、临潼区(下降0.9个百分点)、雁塔区(下降0.2个百分点)。

从登记注册类型看,外商投资企业创新活跃度强。调查结果显示,规模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创新活跃度55.6%,高于全市平均4.3个百分点,高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3个百分点,高于内资企业4.5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内资企业创新活跃度提升快,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创新活跃度分别比上年提高了5.1、0.3、2.3个百分点。

(三)规模以上企业创新成效提升明显

创新对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作用明显。5901家被调查规模以上企业共有从业人员160.05万人,其中有创新活动的企业从业人员116.57万人,占72.8%,有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从业人员102.4万人,占64.0%;有创新活动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被调查企业的68.3%。有创新活动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占被调查企业的88.0%,高于从业人员占比15.2个百分点,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占比19.7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对于提高生产率作用明显。

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显现。从创新成效主要指标看,规模以上调查企业2019年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3915.40亿元,比上年增长21.8%,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5.3%,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企业年末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1.81万件,比上年增长9.5%。已被实施的发明专利数占比58.4%,比上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采取了知识产权保护或相关措施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55.5%,比上年下降了2.7个百分点。创新成效总体优于上年,但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比重有所降低。

(四)规模以上企业创新合作形式呈现多样化

企业创新与市场需求联系更加紧密。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开展了创新合作的企业有1381家,比上年增加276家,开展创新合作的企业占比从22.4%提高到23.4%,提高1.0个百分点。与企业开展创新合作伙伴占比前四位的是客户(44.0%)、高等学校(37.4%)、供应商(35.7%)、集团内其它企业(33.0%),与上年相比,客户占比上年提升高了2.5个百分点,供应商提高0.3个百分点,高等学校占比下降1.5个百分点,集团内其它企业占比下降2.8个百分点。

客户和高等学校对企业创新合作产生价值占比较大。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在创新合作企业中,合作伙伴对企业创新有较大价值的企业占比位列前四位的是客户(40.2%)、高等学校(30.2%)、供应商(29.3%)、集团内其它企业(27.2%)。与上年相比,客户和高等学校位次没变化,客户和供应商分别比上年提升2.8和1.7个百分点,高等学校和集团内其它企业分别比上年下降0.8和2.3个百分点。

产学研创新合作有待加强。西安丰富的高校资源为企业开展创新调查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后盾,产学研合作形式反映了双方合作的深入程度,直接影响产学研合作最终效能的高低。2019年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数586家,在创新合作企业中产学研合作企业占比42.4%,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在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中,共同完成科研项目是最主要的合作形式,占比达到69.8%,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聘用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人员到企业兼职占比30.7%,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在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占比21.2%,比上年提升0.1个百分点;在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中设立研发机构占比8.5%,比上年提升1.9个百分点。以上数据表明当前产学研合作仍然是以科研项目为牵引的短期、松散合作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合作还不够深入。其次,聘用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人员到企业兼职占比相对靠前。

(五)软创新(组织或营销)实现程度高于技术创新(产品或工艺)

规模以上被调查企业实现经营模式、组织结构或外部关系等组织方面创新活动,或产品设计包装、产品推广、产品销售渠道、产品定价等营销方面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44.8%,比上年增加4.8个百分点。其中实现组织创新的企业和实现营销创新的企业占比分别比上年提升4.1和3.7个百分点。企业软创新(实现组织或营销创新)的企业比重(44.8%)高于技术创新(实现产品或工艺创新)企业的比重(26.9%)17.9个百分点。

(六)企业家对创新认可度高,创新意愿强烈且制定有战略目标

从企业家基本情况来看,文化程度高的青壮年男性是主力。本次调查共有规模以上企业5901位企业家填写了调查问卷。男性占比接近八成,年龄集中在30-59岁的超过九成。本科文化程度超过五成,本科以上近七成,大专以上接近九成。

企业家对创新作用认可度高,九成认为创新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调查结果显示,九成企业家认为创新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起到了重要作用和起了作用),比上年提升5.4个百分点。其中,52.1%的企业家认为创新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起了作用,比上年下降4.4个百分点;38.7%企业家认为起到了重要作用,比上年提升9.9个百分点;仅9.3%的企业家认为不起作用,比上年下降5.4个百分点。

企业开展创新意愿强烈,超6成企业制定了视野宽措施实创新战略目标。从创新意愿看,制定了创新战略目标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总量的66.5%,比上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在制定创新战略目标企业中,计划增加创新投入,提升企业竞争力占比最高为50.8%,比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其次为制定赶超同行业国内领先企业占比23.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保持现有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经营状况企业占比15.1%,比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制定“保持本领域国际领先地位”战略目标的企业占比3.6%,与上年持平;计划“赶超同行业国际领先企业”目标的企业占比6.2%,比上年略降0.5个百分点。

二、企业创新影响因素

(一)客户信息对企业创新影响最大,企业创新更加注重服务对象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规模以上企业有1884家企业开展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对企业创新影响较大因素,占比位列前三的是:来自客户的信息占比48.7%,企业内部信息占36.3%,来自竞争对手或同行业企业的信息占26.8%。与上年相比,位列前三的因素没有变化,来自客户的信息和来自竞争对手或同行业企业的信息占比分别提升了3.0和1.0个百分点,来自企业内部信息占比降低2.9个百分点。

(二)创新合作企业中,客户和高等学校为最重要和有较大价值合作伙伴

企业创新合作与市场结合紧密度高,西安丰富的高校资源为企业开展创新调查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后盾。调查数据显示,规模以上企业有1381家企业开展了创新合作,创新合作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为23.4%,比上年提升1个百分点。在创新企业中,合作伙伴占比位列前两名的是客户和高等学校,与去年相同。与客户开展创新合作的企业占比从41.5%提高到44.0%,提高2.5个百分点,与高校开展创新合作的企业占比由去年的38.9%下降到37.4%;在创新合作企业中,合作伙伴对企业创新有较大价值的企业占比位列前两名的依然是客户和高等学校,与去年相同,客户对企业创新有较大价值的企业占比为40.2%,比去年提高2.8个百分点;高等学校对企业创新有较大价值的企业占比为30.2%,比去年下降0.8个百分点。

(三)阻碍企业创新发展因素中,人才短缺和创新成本高是最大困扰

在全部调查企业中,认为“缺乏人才或人才流失”是创新发展的最大阻碍因素占比最高33.3%,其次认为“创新成本过高”占比22.4%,第三位认为“缺乏技术信息”占比19.9%。在开展技术创新的企业中表现更为强烈,认为“缺乏人才或人才流失”高达51.4%,远高于其他各类因素。其次认为“创新成本过高”占比38.0%,第三位认为“缺乏技术信息”占比27.8%。与去年相比,认为创新发展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最大阻碍因素是“缺乏人才或人才流失”、“创新成本过高”、“缺乏技术信息”占比均居高位。在未开展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企业中,创新主要阻碍因素占比最高的仍然是“缺乏人才或人才流失”和“创新成本过高”,分别为24.8%和15.1%,认为“没有创新的必要”占比则由去年23.8%下降为今年的22.5%。

图:2019年在全部企业中,下列各项是创新主要阻碍因素的企业占比(%)

(四)九成企业家认为创新对本企业有影响,“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是影响企业成功创新最大因素

企业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接近九成企业家认为创新对本企业有影响。在实现创新企业中,创新类型影响最大占比依次为产品创新(14.2%)、组织创新(13.9%)、营销创新(12.5%)、工艺创新(6.9%)。

在开展创新活动企业中,创新成功因素影响高的企业占比中,最高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80.1%,比上年提高了3.9个百分点。其次,“企业内部的激励措施”占75.8%,其余依次为“高素质的人才”75.7%、“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74.0%、“有效的技术战略或计划”72.6%、“畅通的信息渠道”72.4%、“优惠政策的扶持”66.3%、“充足的经费支持”64.7%、“可信赖的创新合作伙伴”63.7%。

三、创新激励措施及创新政策需引起关注

(一)企业家最常用和效果最明显的创新激励措施是“增加工资或奖金”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创新激励措施常用和效果最明显是对员工物质奖励和职业发展前途着想。2019年,在开展创新活动企业中,有87.0%的企业家选择通过“增加工资或奖金”激励员工进行创新活动。其次,选择较多的激励措施还有“岗位调整或升职机会”和“培训或深造机会”,分别为82.5%和71.8%,另外还分别有21.4%和19.9%的企业选择了“股权或期权”和“汽车住房等物质奖励”。

从激励效果看,2019年,在开展创新活动企业中,有65.0%的企业家认为“增加工资或奖金”措施效果明显,其次分别是“岗位调整或升职机会”(58.5%)、“培训或深造机会”(47.5%)、“股权或期权”(13.2%)和“汽车住房等物质奖励”(11.7%)。

(二)“不具备条件”成为制约企业享受政策的主要门槛

调查显示,在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中,企业家对11项创新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看,其中9项政策均有五成以上企业家表示“未享受”到相关政策扶持,仅有2项政策(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有四成以上企业家表示“效果明显”。创新政策实施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政策受益面有待进一步拓展。

在认为政策效果不明显或无效果的企业中,超过五成的企业因“不具备享受政策的资格”而未获得创新政策优惠,特别是“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和“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收入免征增值税和技术转让减免所得税优惠政策”超过八成企业“不具备享受政策的资格”,表明创新扶持政策门槛仍较高。“不具备条件”成为制约企业享受政策的主要门槛,众多企业无法享受创新相关优惠政策。此外,“不知道政策”、“政策吸引力不足”及“办理手续繁琐”也是影响和制约政策效果重要因素。

在对“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等十项普惠性政策“效果不明显或无效果”的原因调查中,均超过半数企业表示“不具备享受该政策的资格”。有6项政策超过一成以上企业表示“不知道此政策”,排在第二位。11项创新政策效果不明显或无效果的企业中认为“不具备条件和不知道此政策”两项原因加起来均接近七成。“吸引力不足”也是很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鼓励企业吸引和培养人才的相关政策”认为吸引力不足占20.8%。反映全市各项创新政策在宣传、扶持力度、简化流程和贯彻落实等方面有较大改进空间。创新政策企业受益面窄,仅三成企业能享受到创新政策红利。

四、意见建议

(一)想方设法推动政策落地见效,扩大创新政策企业受益面。

一是加强创新相关政策宣传力度,做好创新政策的宣传和解读,让更多企业尤其是从未享受过相关政策的企业,了解创新相关政策,切实把创新政策宣传好、落实好、利用好,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动力;二是进一步降低政策申报门槛,加大政策优惠力度,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帮助企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享受到最大优惠,让政策红利惠及更多创新企业;三是适当降低政策门槛、扩大政策适用范围,提升和维护好企业申报的积极性,让创新政策红利覆盖更多企业;四是加大对微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在现有政策基础上给予小微企业持续支持。把创新政策、小企业扶持政策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结合起来,实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发力。创新扶持政策门槛较高,适用范围较窄是阻碍实施的重要因素。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强化政策落实力度,保证相关政策真正惠及小微企业。

(二)大力营造创新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意识

一是大力营造创新良好氛围,积极探寻创新发展中的短板弱项,统筹谋划“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不遗余力营造全市创新良好氛围,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环境;二是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通过政策帮扶和引导,为企业科技创新搭建平台、提供服务,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健全评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企业家创新精神,通过培训、论坛和交流考察的形式,帮助企业家拓宽视野、开阔眼界、转变思维,培养其创新素养。

(三)通过筑巢引凤行动,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各级政府应努力搭建各种创新平台,整合各方创新资源,为企业创新合作提供有效信息。加大宣传引导,形成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氛围。创新各种激励手段,加大人才激励力度,保障人才的合法权益,提高优秀人才的安全感、归属感;二是健全各种人才引进培养机制,通过产学研、项目开发等方式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人才培养。企业应提高创新合作意识,充分利用西安的科技资源,与其他企业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创新活动,确保创新能力持续提高;三是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充分调动人力资源,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机制,最大化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作风过硬的人才队伍。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在公共服务体系、人文环境、人才政策、职业教育、福利待遇及工作环境等多方面做足功课,筑巢引凤的同时狠抓人才建设。

(四)完善体制机制,助推企业产学研创新深入开展。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技术市场,加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建设力度,构建统一开放的产学研信息交流平台,解决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深入开展;二是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创新要素集聚,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支持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面向企业开放共享科技资源,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三是以改善外部环境、健全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成果评估体系,建立健全人员激励机制,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全方位推动产学研的融合发展;四是进一步抓好创新激励政策落实,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和学研方的管理束缚,优化产学研三方合作基础,形成产学研互为支撑的良性格局。

(五)健全各类制度,保驾护航企业创新发展

一是要牢固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行政监管执法,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支撑,构建多方参与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格局,遏制知识产权侵权现象,有效发挥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作用;二是要充分运用行政措施执法更严,对知识产权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开展联合惩戒、加强对商标恶意注册和非正常专利申请等行为的监管力度、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新业态新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等;三是要成立专门的维权机构,完善陪审员和部门联合取证制度。加强与市场监管、税务、司法等各个职能部门的横向联系,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维权的协调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