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发展分析



——基于四经普的主要行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之七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服务,涉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运行和发展全过程,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性产业,该领域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同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也会对该领域产生促进作用。本文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为基础,对2018年以来西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

一、行业界定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包括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装卸搬运和仓储业、邮政业8个大类,27个中类,67个小类。

二、发展特点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18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共实现增加值316.63亿元,是三经普(2013年)的1.47倍。 增加值总量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6.0%,占GDP的比重为3.7%,分别比三经普(2013年)回落1.9个和0.7个百分点。

(一)从单位看,道路运输业单位最多

从西安实际看,市场主体主要集中在以客货运输为主的铁路、公路、航空运输业,以天然气输送为主的管道运输业,以及以邮政、快递为主的邮政业,没有水上运输业。本文数据不含西安铁路局。

2018年末,全市共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法人单位 4955个,是2013年末的3.3倍,占全市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的2.5%

从类别看,企业法人单位4923个,非企业法人单位32个,企业法人单位占该行业全部法人单位数的99.4%,因此,本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

从企业法人单位的行业分布看,道路运输业单位最多。在4923个企业法人中,道路运输业法人单位最多,达3382个,占68.7%;其次为装卸搬运和仓储业,法人单位831个,占16.9%;第三为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法人单位493个,占10.0%。三个行业单位合计占95.6%

(二)从从业人员看,管道运输业、邮政业单位平均吸纳就业人数较多。

从上面分析可知,单位数最多的行业是道路运输业、装卸搬运和仓储业、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但容纳就业人员最多的行业是道路运输业、邮政业和航空运输业,分别占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61.3%21.3%6.8%

从企业平均吸纳就业人数看,每个管道运输业企业吸纳就业人数348人,每个邮政业企业吸纳就业人数247人,每个航空运输业企业吸纳就业人数146人,

从规模以上企业看,2018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有规模以上单位206个,从业人员10.14万人,分别占该行业法人单位的4.2%64.5%,户均吸纳就业492人。

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情况

(三)从登记注册类型看,基本以内资企业为主。

4923个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中,内资企业4883家,从业人员15.65万人,实现营业收入929.91亿元,资产总计8251.60亿元,分别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99.2%99.5%99.3%99.4%。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仅40家,资产总计及营业收入占比很小。

从规模以上企业看,206家企业中有199家企业为内资企业,占96.6%199家从业人员10.09万人,资产总计3739.5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33.99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99.4%99.6%99.5%

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登记注册类型情况

(四)从平均规模看,铁路运输业、管道运输业为重资产行业

 2018年末,4923家企业法人单位资产合计8251.60亿,户均资产总计1.6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929.91亿元,户均营业收入0.19亿元。从行业大类看,铁路运输业户均资产总计164.65亿元,户均营业收入39.32亿元,规模居该行业首位;其次为管道运输业户均资产总计30.23亿元,户均营业收入4.24亿元;第3为航空运输业,户均资产总计6.03亿元,户均营业收入0.71亿元。

从规模以上企业看,2018年,206家规模以上单位共实现营业收入536.74亿元,资产总计3753.18亿元,分别占该行业的57.7%45.5%;户均实现营业收入2.61亿元,拥有资产18.22亿元,分别是行业平均水平的13.7倍和10.8倍。

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资产及收入情况

(五)从新业态看,新物流蓬勃发展。

按照《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行业分类(2018)》,我们对第四次经济普查中交通运输类 “三新”企业进行了筛选,共有从事“新物流”的企业848家,实现营业收入45.16亿元,从业人员期末人数20911人。

从行业分布看,通用仓储、低温仓储、快递服务单位数较多,占61.2%,城市配送、航空货物运输、多式联运等单位数较少。从事普通货物道路运输均为规模以下服务业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数量少。

4  2018年西安市 “新物流”企业分行业情况

快递业务量快速增长。近年来,乘着网购的快车,西安市邮政业务总量、快递业务量快速增长。2014-2019年,西安市邮政业务总量从22.37亿元增长到112.09亿元,年均增长37.7%;快递业务量从1.07亿件增长到5.39亿件,年均增长38.2%,尤其2016年增速达到74.0%

2    2014-2019年西安市快递业务发展情况

三、存在问题

(一)传统的道路运输仍是主流

从上述分析可知,在整个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道路运输业法人单位占到全部行业的68.7%,从业人员占全部行业的61.3%,传统的道路运输仍是主流。

2019年,全市交通运输总周转量达到625.59亿吨公里,其中公路周转量402.24亿吨公里,占总周转量的64.3%;客运总量26315万人次,其中公路客运量15261万人次,占58.0%;货运总量27426万吨,其中公路货运量26901万吨,占98.1%。传统运输模式仍是主流,甩挂运输、多式联运、冷链物流等发展较慢。公路运输成本高,环境污染大。道路货运中小企业多,抗风险能力低、货源难稳定、运力分散、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以及长账期导致的资金链易断裂等问题,公路物流业 “小、散、乱、差”问题突出。

(二)新型物流业态发展还不广泛

从西安市目前的物流企业看,信息技术、物联网推广运用还不广泛,电商物流、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等新型物流业态发展还不广泛。

2019年,从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业看,航空物流企业仅1家,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33家,邮政业11家。本土新物流企业少、规模小、实力弱,仍以基础物流服务为主,物流服务创新不足,专业化、定制化、智能化水平不高。引进的物流企业服务网络正在完善,新业态、新模式的辐射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释放。

四、发展建议

(一)打造传统运输方式“升级版”

公路运输:以网络货运为抓手,整合道路运输资源,打造新物流“陆战队”。

202011日,《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管理暂行办法》正式生效,“网络货运”时代正式到来。 物联网时代,特别是国家“网络货运”政策放开后,合作共赢、资源共享已是大势所趋,网络货运让货运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是趋势所在。

网络货运将是道路物流市场主体模式。相比传统物流,网络货运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运营模式以及大数据、卫星定位、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综合应用,不仅能够合理调配运输路线和货物,实现分散运输资源的集约整合、精准配置,提供车辆实时定位、实时车辆状况查看,也能有效协同物流上下游,提高物流数据传输速度和信息沟通效率,从而保障物流服务的高效率运行,减少劳动重复和成本浪费。如西安市的和硕物流、远行供应链、胜途汽车、卡一车物流等企业,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铁路:以“公转铁”为契机,拓展铁路运输货源与路线,打造新物流“铁底盘”。

铁路运输具有路网发达、运量大、效率高及绿色环保等优势。大力推进大宗货物运输 “公转铁”,可以改善环境质量,降低物流成本。建议将原延伸到工厂等的铁路专用线重新利用起来,并延伸到企业仓库、车间,把物流中间环节弥合到无缝对接。提高中欧班列运行效率,丰富和拓展“长安号”的货源与路线,提高发班数、降低空载率,提高铁路运输在全市物流业中的地位,打造新物流稳定发展的“铁底盘”。

民航:大力发展航空物流,打造新物流向上发展的“螺旋桨”。

2019年,咸阳机场获批第五航权,为西安推进航空物流提供了新机遇。开放航权,是通过加速货物周转速度,提高客货运输量,继而达到扩大空运市场、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目的。

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电商、进出口贸易及冷链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航空物流需求随之高涨。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国际客运航班大幅衰减,国际航空运力下降,腹舱货物运输通道基本中断。由于咸阳机场全货运航线少,各航空公司全货航机少,通达范围、承运能力有限,航空货运业出现了需求大于运力供给的情况。一是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推动航空货运企业向供应链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提升航空货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重视全货机引进和洲际航线的开辟,构建自主可控的国际航空货运通道;三是强化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畅通航空货运服务链信息流动渠道,打造新物流向上发展的“螺旋桨”。

(二)抢占智慧物流“新高地”

西安是全国软件业服务外包中心城市,拥有众多各类软件服务企业,能够为智慧物流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随着互联网基因的渗透,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搭建的物流平台,为运输成本的降低提供了可能。

构建智慧物流与供应链体系。把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应用到物流各领域。快速建立“无接触”物流园区,使用无人驾驶车辆、无人机等智能装备近距离配送物资,货物转接签收采用二维码和RFID签单等电子技术手段,无需人际接触。

(三)大力发展社区物流。合理制定社区物流规划,整合社区物流资源,依托城市配送、快递、即时物流等为社区居民提供生活物资采购和配送服务,依托智能快递柜、无人配送车、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力发展社区无接触配送,解决社区末端配送“最后1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