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西安市农业经济形势分析及2021年展望

——2020年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告之八



内容摘要:2020年,西安市农业经济逆势前行,农业生产加速恢复,农业基本盘坚挺稳健,“三农”压舱石进一步巩固,全年恢复性增长特征明显。2021年,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宏观调控政策有空间等支撑因素作用下,预计“十四五”开局之年西安市农业农村经济将呈现稳步发展、稳中向好态势。

一、2020年农业经济形势分析

2020年,在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世界经济衰退、全球粮食减产等严峻考验,克服了局部干旱、“倒春寒”、草地贪夜蛾、非洲猪瘟等不利影响后,西安市农村经济逆势前行,农业生产加速恢复,“三农”韧劲十足,全年恢复性增长特征明显。

(一)农业经济逆势前行

从经济总量看。202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46.16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3.1%,与全国持平,低于全省0.2个百分点,增幅较上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农业经济逆势前行,经济总量稳中有升(如图1所示)。其中:农业增加值251.18亿元,增长1.6%;林业增加值14.13亿元,增长44.7%;牧业增加值46.38亿元,增长0.1%;渔业增加值10.59亿元,下降9.2%;服务业增加值33.42亿元,增长3.4%(如图2所示)。

1:全国、全省、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对比情况(%

22020年西安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分行业增速情况(%

从全省情况看。西安市农业增加值总量在省内11个地市中排名第3位,总量占全省比重为14.5%,较上年减少0.3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增速在省内11个地市中排名第9位(如图3所示)。

32020年省内11市(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情况

从行业结构看。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体产业布局小幅调整,产值结构“三减二增”,产值增速“四升一降”(如图4所示)。农业(种植业)产值继续领跑,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重(以下简称占比)69.5%,比去年同期减少0.5个百分点,产值增速1.6%。林业占比4.2%,比去年同期增加0.5个百分点,产值增长较快,增速44.5%。牧业占比15.1%,比去年同期增加0.5个百分点,受非洲猪瘟、新冠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产值增速持平略增0.1%。渔业占比0.3%,依旧最低,比去年同期减少0.1个百分点,产值增速-9.3%。农林牧渔服务业占比10.9%,比去年同期减少0.4个百分点,产值增速3.4%

4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分布图(%

内环:2019 外环:2020

从区域发展看。2020年,全市11个涉农区县(含西咸新区)五大行业发展各具特色。总体看,西咸新区、临潼区、周至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全市占比分列前三,分别为16.4%13.7%11.8%,农业基础地位牢固。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占比前三的区县为西咸新区、临潼区和周至县,分别为19%12.4%11.5%,农业产值依旧保持优势地位。林业产值占比前三的区县为周至县、蓝田县和西咸新区,分别为26.8%18.8%15.0% ,周至县和蓝田县为西安市的生态发展区,特别是周至县以打造“两山理论”示范县为发展目标,林业比重远高于其他区县。牧业产值占比前三的区县为临潼区、蓝田县和高陵区,分别为21.6%14.4%11.5%。渔业产值占比前三的区县为临潼区、蓝田县和高陵区,占比分别为25.2%17.6% 16.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前三的区县为高陵区、临潼区和西咸新区,占比分别为15.3%13.5% 12.9%(如图5所示)。

52020年各县(区)农林牧渔业产业结构全市占比情况(%

(二)粮食生产喜获丰收

202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气候条件适宜,新技术大范围推广,政策措施到位,为粮食丰产提供了保障。据统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08.1万亩,同比持平略降0.4%,粮食产量144.58万吨,增长3.4%,粮食亩产354.3公斤,增长3.8%,粮食总产实现7年来新高,粮食亩产创30年来历史新高。

从夏粮生产情况看。夏粮喜获丰收,奠定了稳定全年粮食生产的基础。前期略受干旱影响,但后期雨水充足,小麦墒情较好,田间管理加强,后期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据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夏粮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夏粮播种面积220.1万亩,比上年减少3.04万亩,下降1.4%,夏粮总产量72.58万吨,比上年增加1.95万吨,增长2.8%,亩产330公斤,增长4.1%,夏粮亩产为30年来历史第二高。

从秋粮生产情况看。秋粮稳中向好,下半年雨水充足,墒情较好,降雨量较历年同期偏多3成,促使秋粮生产喜获丰收。据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秋粮数据显示,今年西安市秋粮面积、产量和单产较上年均呈增长趋势,全市秋粮播种面积188万亩,比上年增加1.4万亩,增长0.8%,总产72万吨,比上年增加2.73万吨,增长3.9%,亩产383公斤,增长3.2%,秋粮总产为6年来新高,秋粮亩产创30年来历史新高。

(三)畜禽生产加速恢复

从生猪养殖情况看。2020年,西安市采取增加资金补贴、保障生产用地等措施推进生猪复产扩能,能繁母猪存栏拐点初现,生猪存栏连续回升,生猪产能持续加速恢复。今年四季度全市能繁母猪存栏4.22万头,为1-4季度存量最高点,同比增长2.1%2020年,生猪出栏34.40万头,同比下降9.5%,降幅持续收窄,较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收窄12.30.8个百分点。分季度看,1-4季度生猪存栏同比均呈增长趋势,增幅分别为13.4%3.2%3.9%1.6%1-4季度生猪当季出栏量同比呈现“前降后升”趋势,增幅分别为-22.1%-23.6%25.8%-5.9%,三季度伊始同比增幅首次转负为正,四季度降幅较一、二季度分别收窄16.217.7个百分点,生猪产能加速恢复,但仍未达到常年正常水平。从养殖效益情况看,猪价持续高位运行,养殖效益依然较好。据监测数据,生猪价格自去年2月份以来一路攀升,猪粮比陆续攀高,由去年2月份的5.831上涨至今年12月份11.841左右(如图6所示)。

6:监测企业和农户生猪存栏和价格趋势情况

从其他畜禽养殖情况看。一是牛羊存出栏双升,牛羊肉产量双增。随着市场需求增加,牛肉价格从去年以来不断上升,带动了西安肉牛产业的发展。在全市“千亿级”奶山羊全产业链培育项目带动下,西安市羊生产较快恢复。2020年,牛存栏5.25万头,同比增长1.8%,出栏2.22万头,同比增长2.6%,牛肉产量3354吨,同比增长0.8%;羊存栏7.26万只,同比增长1.0%;出栏5.94万只,同比增长16.0%;羊肉产量1001.3吨,同比增长8.0%。二是家禽存出栏一减一增,肉蛋奶产量两增一减。猪肉价格的高企助推禽肉消费替代效应增强,一定程度促使全市家禽生产得到较快发展。2020年,全市家禽存栏641.63万只,同比减少0.3%,家禽出栏738.43万只,同比增长5.0%。禽肉产量1.23万吨,同比增长0.3%;禽蛋产量5.22万吨,同比减少3.0%;奶类产量14.03万吨,同比增长13.4%

总体而言,受新冠疫情、非洲猪瘟、成本徒增等影响,前期畜禽养殖产业一度波及较大,但随着疫情有效防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全年牛羊和家禽养殖稳中向好,生猪生产加速恢复态势明显,但产能仍不能达到预期,短期看“市场缺猪”的基本面仍不会改变,预计2021年生猪进入产能持续兑现期,有望恢复到常年正常水平。

(四)果蔬生产稳中向好

从园林水果生产情况看。2020年,全市园林水果持续向好,产量面积齐增,瓜果新优特品种不断涌现,综合品质不断提升,为农业生产增添了活力。园林水果种植面积75.93万亩,同比增长1.9%,品种主要是猕猴桃、葡萄、樱桃、桃、苹果,园林水果种植面积位列前三的区县是周至县、西咸新区、临潼区,全市占比分别为35.6%12.1%10.2%。全市园林水果产量100.9万吨,同比增长3.9%,主要是葡萄、桃、樱桃、猕猴桃、杏,产量位列前三的区县是周至县、西咸新区、高新区,全市占比分别为38.2%11.8%9.5%。受经济利益和技术等因素驱动,园林水果种植面积和总产创30年来历史新高。

从蔬菜种植情况看。2020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产量齐增,蔬菜供应充足,市民菜篮子和农民菜园子均得到有效保障。全市蔬菜种植面积为109.45万亩,同比增加1.73万亩,增长1.6%。种植面积位列前三的区县是西咸新区、临潼区、阎良区,全市占比分别为23.5%15.5%14.2%。全市蔬菜产量为381.31万吨,同比增加2.73万吨,增长0.7%。产量位列前三的区县是西咸新区、阎良区、高陵区,全市占比分别为24.3%19.9%16.5%。蔬菜平均亩产3484公斤,同比下降0.9%。受市场、经济利益和新技术等因素驱动,蔬菜总产创30年来历史新高,亩产为30年来第二高。

总体而言,全市土地受城市工程项目建设挤压,果蔬种植面积增长空间受限,但随着西安市农业结构逐步调整,区域布局不断优化,高新技术日益发展,全市果蔬生产将保持总体稳定、稳中向好趋势,果蔬产业进一步趋向区域化、基地化、商品化、产业化,成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的形势和2021年展望

随着疫情反复和确诊人数、死亡人数持续攀升,新冠疫情防控情况将对世界经济恢复与增长造成不确定影响。一方面,若疫情在2021年见到拐点,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将有利于提高优质高端农产品海外市场需求,拉动出口增长。农产品价格预计会迎来温和上涨。另一方面,若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一些国家开始限制或者禁止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进出口,势必造成阶段性的粮农价上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萎缩,全球农业发展将受到较大冲击。展望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环境虽然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但是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持续释放的乡村振兴政策红利,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和工具等利好因素下,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也不会改变。

2021年,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宏观调控政策有空间等支撑因素作用下,西安市农业农村经济总体将呈现稳中向好态势,经济总量稳中有升,粮果蔬生产企稳,生猪产能有望恢复到疫情前正常水平。另一方面,贯彻落实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西安市先后出台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西安市农业农村发展(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2018-2020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翘尾效应”将进一步显现,“米袋子”稳定供给,“菜篮子”日渐丰富,“肉盘子”有所保障,“奶盒子”逐渐普及。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预计呈现总体平稳、稳中向好态势,农业高质量发展将迎来更加广阔前景,“十四五”开局之年持续向好。

三、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未来农业发展的重点将是“互联网+ 农业、绿色化农业和农业新经济。为此,西安要紧抓“一带一路”、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主动融入“三个经济”,加快构建具有西安特色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产业体系,纵深推进农业转型升级,蓄力智慧农业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确保西安农业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开好局、起好步。

(一)夯实农业高质量发展之基,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一是加强耕地保护。执行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严防乱占耕地行为。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力争做到“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涝能排、旱能灌”。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持续推广秸秆还田、恢复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升土壤肥力,进一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是赋能农业新基建。新基建势必赋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动能,在补齐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做好“气、网”两通、“通村路”向“通产路”最后一毫米“第三通”的基础上,需着力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破除地理障碍,为农业智慧生产提供良好的基础服务。如农村地区5G网络通讯线路,网络提速降费优惠,物联网、云平台体系建设,移动手机终端、智能温室、冷链仓库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农业新基建的发力点。

三是根据资源禀赋和区域差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农产品种类,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提升农产品品质。在保障猪肉供给的前提下,优化养殖结构,支持奶业、禽类等生产,适当增加禽蛋养殖规模,引导优化肉类产供结构。进一步开展标准化生产,创建蔬菜水果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构建“绿色、环保、健康”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二)补齐农产品“供销储”短板,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一是健全农产品产销链接机制。主要是补齐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尝试在产地源头建立农产品低温保鲜库,解决农产品上行“最先一公里”难题。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完善农产品的供应链网络,组建第四方物流渠道,激发大型供应链平台崛起。同时,加快村邮递站、快递超市、智能快件箱等服务网络终端建设,发展连锁化经营和共同配送,精细化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打通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

二是结合线上消费新潮流,发展视商、社商和途商,如:可视化的网络直播平台带货,社区中的店中店销货,路途中高速服务区销售当地土特产等。并匹配社交电商、内容电商、社区团购、城市新零售等渠道,发展“私人订制”农业销售模式,给高品质的农产品增添“数据”生产力,提升产品附加值。

三是结合农业合作社组织,在常规性农业安全储备基础上,基于大数据分析测算,重点完善前置储备,如化肥农药兽药等农资储备等,建立动态收储机制,做好后备储备,确保突发时期重要农产品的持续供应。

(三)聚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深入实施“3+X”工程,构建西安市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突出集群成链发展,补齐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产业链短板,推动东部以奶山羊及奶牛产业为核心的奶业产业集群和西部以猕猴桃、葡萄为核心的果业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二是以“三变改革”为抓手,着眼种养加融合,培育集体经济,延伸产业链,实现多环节增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如:瞄准全市有机绿色蔬菜、特色水果等优势产业,通过龙头企业、现代产业园带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产品在田间地头就变成标准化的高附加值商品,把农产品产业链增值更多留在乡村、惠及农民。

三是拓展传统农业功能,形成“农业+”多种业态的发展态势,突出特色农业与生态康养、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如:充分利用秦岭北麓一带乡村独特资源,探索“共享农庄”模式,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依托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底蕴,打造“文旅新村”,形成西安特色的“农业+旅游”业态;结合时下方兴未艾的健康消费,打造中医药服务+农业的健康养生模式。

四是推动新农人的融合。增强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构建三产融合服务平台,实现“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农民工+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四类新农人的融合,促进农业现代化。

(四)融入信息科技元素,蓄力农村数字经济

一是培育农村数字经济新业态。运用“5G+”建立农产品产供销电子可追溯系统,重点在种苗培育、畜禽养殖、苗木花卉种植等产业方面,实施物联网+精准农业模式。分类推进智慧康养和智慧观光农业乡村试点,积极培育创意农业、网络认养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大力发展乡村智慧旅游、创意民宿等新产业。鼓励发展众筹农业,创新发展共享农业,推动发展云农场等网络经营模式。

二是建设数字化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围绕西安特色农业产业,创建数字化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智能装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信息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发展。

三是激活农村数字化发展新活力。鼓励动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互联网农业企业建立开放式的行业信息平台,构建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以信息流、数据流带动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物资流。完善对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网络提速降费、平台资源、营销渠道、金融信贷、人才培训等政策支持,重点改善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等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环境,激活农村要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