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高质量 阔步新征程

——“十三五”时期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西安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以“十项重点工作”率先突破,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只争朝夕,追赶超越,全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这五年,西安经济发展亮点纷呈,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开放发展卓有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一、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十三五”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市委、市政府攻坚克难,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经济社会平稳运行,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大关。“十三五”期间,西安市生产总值(GDP)实现了五个千亿级跨越,2016年迈上6千亿元台阶,2017年突破7千亿,并在副省级城市中超过沈阳、济南和大连,前移至第9位,2018年跃升至8千亿,2019年达到9399.98亿元,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2020年步入万亿城市俱乐部,达到10020.39亿元。“十三五”期间,GDP年均增长7.4%,比全国高1.7个百分点,稳居“第一方阵”。特别是2020年,全市经济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快速恢复反弹,GDP增速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1“十三五”时期生产总值(亿元)

注:2019年生产总值及其分项为最终核实数。

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十三五”前四年全市人均GDP年均增长5.6%2019年达到93036元,折合13486美元。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5650.99亿元增加到2020724.13亿元,年均增长7.4%;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8.9%,比“十二五”末提高16.1个百分点,税收质量明显提高。2019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4.7万元/人,比2015年增长31.6%,年均增长7.1%

2“十三五”时期人均GDP(元/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明显成效。去产能方面,水泥、钢铁等主要产能过剩工业产品产量缩减,高耗能行业能耗持续下降。2020年,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比重72.8%,比2016年下降6.5个百分点。去库存方面,商品房待售面积从2015年的297万平方米减少至2020年的150万平方米。去杠杆方面,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4.8%,比2015年下降2.5个百分点。降成本方面,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力度空前,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85.52元,比2019年减少0.76元。补短板方面,薄弱环节投资较快增长。2020年,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投资占比分别达到22.1%4.8%,比2015年提高12.63.1个百分点。

二、现代产业发展聚集新优势

“十三五”以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西安顺势而为、以变求变,以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确定了以六大支柱产业、五大新兴产业、六大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为主体框架的“6+5+6+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发展聚集新的优势。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61.87%上升至2020年的63.66%,“十三五”期间占比始终保持在60%以上,2020年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0.3%2019年第三产业就业占比达到58.83%,比2015年提高3.7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构建国内消费服务市场的主动力。非公经济半壁江山地位进一步巩固,2020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53.1%,持续稳定在50%以上。

3“十三五”时期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先进制造业优势集聚。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做强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集群,做大人工智能、5G技术、增材制造、机器人、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五大新兴产业,推动西安制造业迈向高端。“十三五”期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6%,快于GDP年均增速6.2个百分点。2019年,工业产值超百亿企业增加至9个,带动2020年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六大支柱产业产值实现23.7%的高增长。5个工业园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4%,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

文旅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出台了《西安市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关于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文旅融合发展的格局和态势基本形成,“一核两极三板块”的布局架构基本确立,文化旅游支柱产业作用日益彰显。2019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686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0%。叫响“千年古都·常来长安”,成功举办“中国年”系列活动,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实现快速增长,获评全国“春节最火爆旅游目的地”。大唐不夜城入选全国十大商业步行街,临潼区被评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碑林区、长安区、蓝田县被评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成功举办世界文化旅游大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国际电影节、国际旅博会、中国西部文博会、全国书博会等“国字号”高规格文化盛会,做实丝路文化高地。

现代服务业持续壮大。网络订餐、线上购物,共享经济、数字经济带动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西安跻身全国数字化十大城市。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989.33亿元,其中,网上零售从无到有,份额大幅提高至23.6%,比2015年提高19.6个百分点。以新技术为引领的相关服务业较快发展,2020年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393家,是2015年的2倍,其营业收入增速均快于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成为助推服务业持续增长的新动能。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占GDP的比重达10.7%,“十三五”年均增长7.5%。“龙门行动”成效显著,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80家,比2015年增加20家。首次成功跻身全球金融中心行列。2016年,西安市被列入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建设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推进,《大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82021年)》加速西安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获誉“2020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会展名城”“2020年中国具有发展潜力会展城市”,欧亚经济论坛获“20192020年度中国品牌展览会金奖”。

4“十三五”时期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占比(%

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速。粮食产量稳定在135万吨以上,2020年达到144.58万吨,创2014年以来新高。构建“一区三带七版块”特色现代农业布局,建成全国最大猕猴桃集中产区、全国知名羊乳产业带,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增多,2020年猪牛羊禽肉总产量4.56万吨;奶类、蔬菜、园林水果产量分别为14.03381.31100.93万吨,分别是2015年的1.81.41.4倍。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2019年末,创建农业园区182个,比2015年增加66个;园区农产品成交额20.78亿元,比2015年增长63.5%。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达到142478种,良种覆盖率超过95%

三、全面创新改革释放新动能

“十三五”以来,充分发挥科创资源富集的优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双创”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科创实力稳步提升。围绕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建设丝路科创中心,西安研发投入逐年增加,科技力量不断增强,科技事业蒸蒸日上。科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中,西安居副省级城市第六,西部第一。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国首个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等成为科技创新的缩影,在嫦娥5号、C919等重大科研项目中贡献了西安力量,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由2015年的303.71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481.76亿元,占GDP比重(R&D投入强度)达5.17%,比全国高2.94个百分点,保持副省级城市第一、全国第二。2020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5234家,连续三年保持40%以上增长。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于2018年突破千亿,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2019年实现1364亿元,连续4年居副省级城市第一,2020年达到1648.56亿元。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增加。2019年,全市专利申请7.24万件,授权量3.41万件,分别是2015年的1.2倍和1.4倍。

创新改革全面深化。两个“国字号”创新改革试验、示范工作扎实推进,顺利通过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系统评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最多跑一次”数字化转型,深入开展“千人亲商助企”活动,营商环境综合排名跃进全国前十,两次获评中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市场主体大幅增加,2017年突破100万户,成为第7个市场主体超百万的副省级城市;2018年、2019年市场主体增速和活跃度均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截至20201230日市场主体累计达到243.34万户。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2018年末拥有法人单位24.63万个,与2013年第三次经济普查相比,增长2.0倍。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市级机构改革按期完成,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居全省第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四、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

“十三五”以来,紧跟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优势互补、区域均衡、发展协同为原则,推动城际协调发展,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城市空间扩大定位提升。2017年,省委、省政府把西咸新区交由西安代管,西咸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出台支持西咸新区加快发展系列政策,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富阎一体化,富阎连接主线实现贯通,城市空间扩容取得实质性进展。20181月,对西安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西安正式成为全国第9个国家中心城市,被赋予了引领西部发展的历史使命,为西安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西安市贯彻落实“追赶超越”定位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行动方案(2019年)》,明确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阶段目标、六维支撑体系、十大重点专项行动等,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见》,进一步支持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2016年鄠邑撤县设区。持续升级“三大新政”,城市人口、人才明显增加。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018年常住人口突破千万,2019年达到1020.3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5年的73.02%提高至2020年的75.1%左右。

5“十三五”时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城乡融合取得积极进展。坚持城乡产业、建设、治理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城乡“产业融合、空间融合、人才融合、治理融合”,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启动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提升显著,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网络。大力开展全市村庄清洁行动,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村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覆盖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92%。积极推进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高陵区、阎良区和西咸新区列入国家首批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五、生态环境改善获得新成效

“十三五”以来,坚持践行“两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绿色发展,为承载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出新增量。

生态质量明显改善。以“蓝天、碧水、净土、青山”四大保卫战为着力点,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整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以“铁腕治霾”行动加强大气污染治理,2017-2019年,全市累计摸排整治“散乱污”企业12791户,清单内任务全面实现“清零”。2020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9.8%,创近年最好水平。开展全域治水碧水兴城河湖水系保护治理三年行动,建立河湖长制,通过“河净、水清、洪畅”,全面推进河湖“清四乱”,新增生态水面1.26万亩、湿地面积2.54万亩。大力控源截污,主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灭。渭河被评为最美家乡河。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持续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场建设顺利推进。秦岭北麓违规建别墅问题得到彻底整治。修订《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制定《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秦岭保护法治化进一步细化完善。

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截至2020年末,全市共建成高陵、蓝田、西咸和鄠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4座,日处理总规模达到9750吨。大力实施“美丽西安•绿色家园”行动、“五路”两侧增绿美化三年行动,2016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启动“三河一山”绿道建设,幸福林带主体工程全部完工。2019年末,建成公园117个,比2015年末增加26个;绿地面积3.26万公顷,是2015年的1.6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32%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单位产出能耗水平大幅下降。单位GDP能耗逐年降低,202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7%以上,五年累计下降24%左右,高于19.23%的“十三五”规划目标。

6“十三五”时期单位GDP能耗增长率(%

六、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

“十三五”以来,抓住共建“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重大机遇,以及多项利好政策的叠加,发挥好“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平台优势,发展“三个经济”,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高水平开放加速推进。以“三个经济”作为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重要抓手,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西安国际港务区入选全国10个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西安航空综合保税区一期建成投运、关中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增速居全国十大枢纽机场首位,客流吞吐量居全国第七,首条第五航权客货运航线通航,铁路口岸已建成亚洲最大的铁路物流集散中心,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获批建设,长安号开行质量各项评价指标稳居全国前列。获批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全方位扩大国际合作交流,国际友好交流城市增至37个。成功举办欧亚经济论坛、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全球创投峰会、中国国际通航大会等大型展会活动,承办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认定的国际会议数量位列全国第四。成功当选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组织联合主席城市,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中做出了西安贡献。

经济外向度实现跃升。三星、隆基、陕汽等重点企业进出口蓬勃发展,带动外贸实现“三级跳”,进出口总值由20151761.69亿元攀升至20203473.84亿元,是“十二五”末的近2倍;外贸依存度从29.7%提升至34.7%。外贸结构持续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持续提高,大宗商品、农产品进口快速增长。利用外资规模扩大。截至2020年,全市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分支机构累计达242家。“十三五”累计实际使用外资309亿美元,是“十二五”的2倍。

7“十三五”时期进出口总值(亿元)

8“十三五”时期实际使用外资(亿美元)

七、居民生活保障有了新提高

“十三五”以来,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改善民生、增进福祉。西安连续九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实现贫困村、贫困人口“双清零”。2018年,周至县“脱贫摘帽”,标志着我市所有贫困县“清零”。全市291个贫困村,737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十三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72.8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以下;“十三五”前四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3.03万人次。全社会从业人员由2015年末的528.06万人扩大到2019年末的645.8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近30万人。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连跨四级台阶,从201560557元提高至201992359元。疫情影响下,就业作为“六稳”“六保”的首要任务,援企、稳岗、扩就业“组合拳”推出,稳住了就业形势。

9“十三五”时期全社会从业人员数(万人)

居民增收带动消费升级。居民收入稳步提升,生活消费不断升级。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3713元和15749元,2016-2020年年均增长7.3%8.7%。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由2015年的224159518元增至2020年的2581312958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2015年的32.7%32.2%降至2019年的26.8%25.4%。居住、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占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均有提升。2019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4.8平方米,“十三五”前四年年均增长2.1%。私人汽车保有量2018年首次突破300万辆,2020年增至360.50万辆,以2019年末常住人口计算,平均2.8人拥有一辆。2019年,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计算机57.6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43.4台;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55.6部,其中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话194.4部。

多层次社保体系加快构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十三五”期间实施保障性住房3036万平方米、37.3万套,惠及困难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及新毕业学生,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23%。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2020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768.98万人、失业保险240.75万人、工伤保险280.19万人。同时,完善因病致贫的医保制度和救助体系,逐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使低收入群体能够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八、城市建设管理展现新面貌

“十三五”以来,聚焦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短板,着力完善规划管控体系,加快构建功能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形象,不断优化功能布局,历史文化名城、华夏人文之都、美丽山水之城特色不断彰显。

城市规划不断优化。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完成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实现西安从“单轴线、单中心”向“多轴线、多中心”的转变。编制完成《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大纲成果),研究建立了具有西安特色的“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空间发展战略支撑。编制完善各级医疗设施及教育设施等约束性体系规划,高标准完成“城市设计”和“城市双修”试点工作,推动城市更新和民生有机结合。编制《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精心打造西安历史文化特色名片。完善村镇规划管理体系,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实现全市城镇开发边界外1442个行政村规划全覆盖。

城建设施更加完备。紧盯民生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城市维护建设投资3455亿元,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6.5%。“十四运”筹备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三中心”、西安城市运动公园体育馆等8项场馆(场地)全部提前竣工;西安全运村78栋高层全部封顶,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深入推进“三改一通一落地”,累计完成1486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群众28万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旧小区吃水难、用气难、路不平、灯不明等问题;全面完成59个城中村、32个棚户区的拆除提升工作,同步启动并推进安置房建设,12.59万拆迁安置群众顺利回迁;打通断头路142条,完成架空线落地793公里。能源供给充足。2019年,西安供水总量7.54亿立方米,是2015年的1.3倍,用水人口四年间增加180万人,自来水普及率于2007年达到100%,城市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供气供热条件大为改观,2019年,全市天然气供气量32.08亿立方米,是2015年的1.6倍;集中供热面积达2.76亿平方米,是2015年的1.7倍。

交通通信承载力增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进一步提升,联通24省市的“米字形”高速铁路网、“辐射+环”城际铁路网日趋完善,“二环十二辐射”高速公路网,轨道交通运营网络,“丝路贯通、欧美直达、五洲相连”的国际航线网络基本形成。市境内高铁通车里程238.6公里,2019年,铁路客运量达到6332万人次,是2015年的1.6倍;铁路货运量487万吨。公路运输能力提升,公路里程比2015年增长10.5%。开通航线383条,2019年民航客货运量达到4722万人次和38万吨,分别是2015年的1.41.8倍。2020年底,西安地铁迈入“8线共建、7线联运”阶段,通车总里程达到245公里;“十三五”期间累计运送乘客34.29亿人次。2020年交通客货运量受新冠疫情影响较大,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建成覆盖城乡、技术先进的通信基础网络。2020年,邮电业务总量1581.02亿元,是2015年的4.8倍。邮政快递业务量达到6.71亿件,同比增长24.6%。互联网宽带用户480.05万户,移动电话4G用户从无到有,达到1793万户。

10 “十三五”时期客货运量(万人次、万吨)

九、社会事业发展得到新提升

“十三五”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注重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西安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精神要求,加大对教育投入。全市财政教育支出从2015118.39亿元增加至2020233.53亿元,年均增长14.6%2020年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3%,比2015年提高4.4个百分点。教育投资增长1.4倍,占全市投资比重4.8%,比2015年提高3.1个百分点。2019年,建教育强市成为头号民生工程,制定出台《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扩学校、提质量、促改革、解难题,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普及化、均等化,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到2020年秋季入学,新建、改扩建学校195所,新增学位19.4万个,成为西安历史上新建学校、新增学位最多的一年。“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及幼儿园522所,新增学位36万个。2019年末,普通高等学校63所,在校学生87.14万人,比2015年增加2.31万人。

文体资源服务扩容提质。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文化公共产品及服务惠及全民。2020年,全市共有群众艺术表演团体228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4个。话剧《麻醉师》《柳青》荣获中国艺术节最高奖“文华奖”,儿童剧《二十四个奶奶》获苏博蒂察国际儿童戏剧节优秀剧目奖。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2020年末,拥有博物馆133座,比2015年末增加33座。西安地区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已达4家,居全国之首。以“迎全运”带动全民健身,全民健身组织网络覆盖全市。2020年末,全市公共体育场馆47个,晨晚练活动点达到1902个,比2015年末增加302个。

医疗卫生水平持续提高。健康西安建设扎实推进,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健康服务能力提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效显著。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201576.27岁提高至2019年的80.32岁,比全国高3岁。五年间,新增三级医院11家,新增床位20371张、达到75079张;2019年,每万人执业(助理)医师数及医院床位数分别为38.0766.54个,比2015年增加7.353.41个。2020年人口死亡率稳定在5.6‰以下的低水平,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采取严格有效的防范举措,遏制疫情扩散蔓延,有力保护了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社会治理成效不断提升。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决定》,通过实施“数字名城·智慧西安”行动,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智慧城市建设在疫情防控、交通、应急管理、城市规划、反恐防暴等方面发挥突出作用,智慧西安时空大数据平台荣获2020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雪亮工程”助力平安西安建设。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持打、防、治“三管齐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事故数量逐年下降,我市被确定为全国“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试点单位。贯彻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严守食品安全防线,被授予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十三五”收获满满,“十四五”又将起航。“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全市上下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砥砺奋斗,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和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步伐,奋力谱写大西安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为夺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贡献西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