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西安市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审时度势,创新思路,在坚持改革创新的同时抢抓战略发展机遇,积极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落实,坚定不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各级部门上下一心,经受住了疫情的严峻考验,服务业经济运行秩序不断恢复,呈现健康平稳发展态势。
“十三五”时期,为促进西安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西安市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陕西省服务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等文件精神,在2012年基础上修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有力推动了服务业产业提质增效,不断提升了西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有效扩大了城市国际影响力。
一、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十三五”时期,西安市坚持把服务业作为全市产业发展主攻方向,服务业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379.37亿元,是201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3%(现价),占GDP的比重从2015年的61.9%提高到了2020年的63.7%,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高于全国、全省9.2个百分点和15.8个百分点。
图1:2015-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情况
二、规上服务业蓬勃发展
“十三五”时期,全市着力培育本土服务业示范企业,鼓励服务企业做大做强,2019年,全市完成和正在建设的服务业(含公共服务)试点示范单位达83家,其中国家级21家,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截止2020年,纳入国家统计局联网直报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997家,比2015年增加941家,企业个数增长近1倍,年均增加188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资产总计12246.94亿元,比2015年增长96.5%,年均增长14.5%。
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79.93亿元,同比增长5.1%,是2015年的2倍多,年均增长12.7%。西安曲文投入选中国服务企业500强,易点天下被认定为独角兽企业,诺瓦星云和艾润物联网成为潜在独角兽企业,中欧班列“长安号”发展为陕西新名片,大唐不夜城入选全国首批高品位步行街试点,“最中国●看西安”、“东亚文化之都”等文化品牌效应持续放大,叫响了“千年古都●魅力西安”的文化旅游品牌。
图2:2015-2020年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情况
三、各类派生产业多点开花
(一)产业核心技术不断涌现,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日新月异。
“十三五”时期,西安市为落实“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战略部署,出台了《西安市发展硬科技产业“十条措施”》、“创业西安”行动计划(2017—2021)、《西安市关于支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补助奖励办法(试行)(市科发〔2020〕53号)》等政策文件,加大对高科技的投入力度,形成了以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聚集区,掌握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业核心技术,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的生长点,培养和凝聚了一批高技术创新型人才和团队,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尖端领域涌现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重大成果,国家级的重大工程“北斗导航”、“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下水”、“大飞机”等都离不开西安科技助力支持。截止2020年,全市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200多家,比2015年增加近4000家。2019年,西安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481.76亿元,较2015年增长58.6%,年均增长12.2%。2020年,西安市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801.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4%,是2015年的2.1倍,均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年均分别增长16.1%。
图3:2015-2020年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情况
(二)科技资源交流转化加速,科技服务助推经济发展。
“十三五”时期,西安市以服务“三个经济”为主导,积极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全市科教资源,不断加强科技资源交流和成果就地转化,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等主体的科技服务业稳步发展。拥有中国软件百强企业40家,上市37家,华为、中兴、中软国际、软通动力等过万人企业4家;拥有各类设计机构超过1000家,设计企业超过40000家;认证机构36家,获得资质认定(CMA)的检验检测机构564家;建成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288个,各类众创载体累计入孵企业4万余家,带动就业40余万人,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西安位列西部第一。在2020年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陕西2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在全省20个获奖通用项目中,西安独占19项。2020年,西安市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305.21亿元,同比增长16.6%,是2015年的2.9倍,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年均增长23.7%。
图4:2015-2020年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情况
(三)五大幸福产业强力推进,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强
1、文旅融合提升发展内涵,引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时期,西安市全力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制定了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方案》,大力发展夜游经济和非遗经济,组织非遗展演进景区、进剧场,加快建设大唐不夜城、北院门风情街、高新嘉汇坊等夜间经济聚集区,打造“夜长安”文化旅游新IP,并成功举办2019年“西安年·最中国”等系列主题活动,临潼区成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唐不夜城入选全国首批高品位步行街试点。建立关中平原城市群文旅联盟和“一带一路文化交流联盟”,推出“旅游一卡通”,吸引更多关中城市游客、全国游客乃至海外游客来西安旅游、消费。截止2019年底,全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点)93家,其中5A级4家,4A级26家,3A级50家。2020年,西安市规模以上旅游服务业95.31亿元、同比下降44.4%。
2、“ 文化+” 战略引领发展,文化产业重现往昔辉煌。
“十三五”时期,西安市出台多项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文化蕴含的巨大价值不断释放,在“文化+”战略的引领下,西安市入选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十强城市,文化产业绽放了新的活力。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世界文化旅游大会永久会址落户,当选“东亚文化之都”;策划启动了“西安年最中国”系列活动,丰富了文化内涵,围绕打造“千年古都常来长安”文化新品牌,策划推出“共长安”“乐长安”“享长安”三大主题活动,文化创意、新闻出版、广博影视、文艺演出迅猛发展。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434.65亿元,同比增长4.0%,是2015年3.2倍,年均增长31.5%。
图5:2015-2020年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情况
3、办好实事促进民生和谐,健康、养老、体育产业平稳发展
“十三五”时期,西安市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着力办好为民“十大实事”,加快布局大健康产业,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优化体育产业和空间布局,健康、养老、体育等产业为主的幸福产业快速发展,连续八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19年,国际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将西安定位永久举办地,成立“全球大健康产业智库”,西安市健康产业进一步与国际接轨;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养老产业,积极探索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全力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养老圈”;以承办“十四运”为契机,大力进行场馆建设,优化办赛环境,打造国际“品牌名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2017年开始的 “西马”已成为宣传西安的一张靓丽名片。
2020年,西安市规模以上健康服务业、体育服务业、养老服务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76.09亿元、3.40亿元和3.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1%、16.1%、4.4%。其中,健康服务业、体育服务业分别是2015年3.7倍和3.1倍,年均分别增长30.2%和25.8% 。
(四)综合枢纽建设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产业展现活力。
“十三五”时期,西安市西安获批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为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等4种类型枢纽叠加的国家物流枢组承载城市,为西安物流业形成立足关中,带动全省,辐射周边,引领西北,支撑“一带一路”的核心物流战略提供重大机遇。中国(陕西)自贸区的建设使西安由“跟跑”开放成为了新的开放前沿,为进一步提升跨国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加快物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的重要平台。2016年西安市被列入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2018年获批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2019年获得第五航权。截止2019年底,西安市国际机场全货运航线已增至27条,每周全货运航班达120余架次,中欧班列长安号2019年开行列数突破2000列,运送货物总重达180.2万吨,蝉联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全国第一。2019年,全市货运总量2.83亿吨,同比增长4.5%。其中公路货运量2.69亿吨,占95%,是绝对的货运主渠道。民航货物吞吐量38.19万吨,同比增长22.2%,是增长最快的货运通道。
注:2020年数字采用快报数,其余年度均使用年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