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业态彰显消费潜力 新模式促进消费提质

——“十三五”时期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期,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实现创新驱动的突破期。这五年,西安以“长风破浪正当时”的信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消费持续升级,大幅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一、“十三五”消费市场发展概况

消费总量增加。“十三五”期间,西安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增加。2019年,西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突破5000亿元,由2015年的3620.90亿元,增至2019年的5140.93亿元,年均增长9.2%,年增量380亿元。“十三五”前四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在逐年增加,分别为4.544.604.855.04万元。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989.33亿元,同比下降2.9%

消费增速趋缓。“十三五”期间,西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6%,低于“十二五”年均增速8.8个百分点,低于“十一五”年均增速13.8个百分点。“十三五”前四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2%,低于“十二五”年均增速6.2个百分点,低于“十一五”年均增速11.2个百分点,消费市场增速由较快增长趋于平缓。2020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及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为-23.0%-13.3%-5.6%-2.9%,受到疫情冲击,消费市场在年初经历急速下滑后,下半年开始持续恢复,降幅逐渐收窄。

1  2015-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注: 2015年到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进行了修订。

消费支出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15年的22415元,增至2020年的25813元,年均增长2.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15年的9518元,增至2020年的12958元,年均增长6.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速高于城镇。

2   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二、西安消费市场发展的横向对比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量看,常态情况下,西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在逐年增加,但与其他副省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副省级城市中,2020年,西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第8位(缺大连、长春、哈尔滨),与最高值广州相差4229.33亿元,相当于广州的54.1%,较2015年提高2.3个百分点;与深圳相差3675.50亿元,相当于深圳的57.6%,较2015年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济南520.23亿元,相当于济南的111.6%,较2015年下降3.7个百分点。在国家中心城市中,2020年,西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第8位(缺天津),与最高值上海相差10943.17亿元,相当于上海的31.3%,较2015年下降4.4个百分点;与同处西部地区的成都相差3129.17亿元,相当于成都的61.5%,较2015年下降4.2个百分点;与郑州相差86.97亿元,相当于郑州的98.3%,较2015年下降11.6个百分点。

1  西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对规模对比(%

注:相对规模=西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比城市*100%

从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西安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不断增加,2019年超过了5万元。在副省级城市中,2019年,西安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于广州1.2万元,差距较2015年加大0.18万元;低于深圳1.76万元,差距较2015年加大0.28万元;与济南相比,从2015年低于济南0.24万元转为高于济南0.08万元。在国家中心城市中,低于上海0.52万元,差距较2015年加大0.49万元;与成都相比,从2015年高于成都0.40万元缩小为0.03万元;与郑州相比,从2015年高于郑州0.72万元转为低于郑州0.1万元。

2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

注: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常住人口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看,2020年,西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9%,在副省级城市中居第7位,在国家中心城市中居第4位,增长速度明显偏慢。

三、“十三五”消费品市场发展特点

(一)人口、收入双轮驱动消费扩量升级

人口总量的增加带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收入水平的提升决定了消费的引致性需求。西安常住人口从“十二五”末的870.56万增至2019年末的1020.35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27845元增至2020年的35738元。

居民收入稳步提升,生活消费不断升级。2019年,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6.6%,较2015年下降2.8个百分点。西安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2015年的32.7%32.2%降至2019年的26.8%25.4%2019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饮食服务、家庭服务、交通通信服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服务、医疗服务合计占比为62.0%,较2015年提高5.2个百分点,服务性消费占比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二)经济主体数量显著增加

随着西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5年的73.02%提高至2020年的75.1%左右,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营商环境显著改善,极大促进了贸易企业数量增加。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18年末,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75797个,较2013年增加51592个,增长2.1倍;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5000个,较2013年增加2689个,增长1.1倍。“十三五”期间,唯品会、盒马鲜生、华联SKP等大型流通企业纷纷落户西安。2020年末,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2916家,占“五上”企业的31.2%,占比较2015年提高4.3个百分点。

(三)消费分化趋势凸显

2020年,西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较2015年放缓13.0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较2015年放缓5.8个百分点。分品类看,一是基本生活类及医药类保障性商品零售增速由正转负,2020年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日用品类和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速分别为-0.5%-0.4%-8.7%-7.7%,而2015年分别为5.0%6.0%1.4%9.7%。二是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快速增长,限额以上化妆品类和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速分别较2015年提高8.510.1个百分点,限额以上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增速由-5.7%转为9.8%。三是地产产业链相关行业中,限额以上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增速较2015年提高40.1百分点,限额以上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速较2015年回落8.3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增速由16.1%转为-11.8%。四是限额以上石油及制品类和汽车类商品零售额降幅分别较2015年扩大4.91.7个百分点。

(四)互联网消费发展迅猛

“宅经济”刚性需求和新兴消费需求的快速扩张,给电商消费创造了新环境,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成为零售行业争夺流量首选,直播带货、社群电商、智慧商圈、在线娱乐等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促进消费市场扩量升级。数据显示,西安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由2015年的93.22亿元增至2020年的592.75亿元,年均增长44.8%,增速始终高于同期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占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较2015年提高19.6个百分点。同时,2020年邮政业务总量140.52亿元,较2015年增长3.2倍,邮政业务收入91.25亿元,较2015年增长2.0倍,其中,快递业务收入75.71亿元,较2015年增长2.6倍,互联网消费贡献突出。

3  网上零售额及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

(五)城市商业综合体遍地开花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商业集中度的提高,西安将建成以钟楼国际消费中心为引领,小寨、高新、曲江、经开、西咸、浐灞6个城市商业中心为骨干,三桥商圈、高新路商圈等28个区域商圈为支撑,社区便民商圈为辅助的商圈发展布局结构。“十三五”期间,以区域为中心、以购物中心为主导,集零售、餐饮、休闲养生、娱乐、文化、教育等多项功能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购物商城在西安四面开花,为传统商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提升居民消费体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凯德、华侨城、绿地等资本巨头扎堆布局西安,大悦城、华联SKP、吾悦广场、大融城、悦荟广场等知名商业项目入市,给消费者带来多元化的消费体验。

截至2019年底,西安规模以上城市商业综合体55个,较2015年增长1.9倍,拥有商户10024个,从业人员期末人数9.06万人,营业面积达273.85万平方米。全年商户销售额(营业额)393.83亿元,比2015年增长4.0倍,其中,零售业商户销售额296.27亿元,比2015年增长4.2倍;餐饮业商户营业额73.43亿元,比2015年增长3.4倍;服务业商户营业额24.12亿元,比2015年增长3.6倍。

(六)夜间经济激活城市消费新动力

发展夜间经济是扩大消费、文化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随着夜市不断拓展领域和规模,夜间消费正在成为城市新主张,各种夜间经济活动和夜概念,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重要商业资源和时尚潮流。“大唐不夜天”“瑰宝北院门”“潮流嘉会坊”……这些各具魅力的“西安夜游特色品牌”,支撑西安不夜城连通白昼。“长安夜·我的夜”夜游嘉年华活动,用6大系列、28项夜间消费业态、10大夜游板块和15个夜游特色品牌,点亮了西安夜。大众需要实体餐饮的宵夜,也需要精神文化的“深夜食堂”。2020中国夜间经济论坛上,西安市入选“2020夜间经济二十强城市”,曲江大唐芙蓉园景区入选“2020游客喜爱的十大夜景区”,《长恨歌》入选“2020游客喜爱的十大夜间演艺”。

据调查,2019年,西安夜间经济规模达到2805.66亿元,夜间人流量达7.12亿人次,夜间人均消费金额394元,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的比重为54.6%2020年前三季度,在疫情影响及常态化防疫工作下,夜间经济市场规模约为2007.29亿元,夜间人流量达4.53亿人次,夜间人均消费金额451元,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比重为58.3%

四、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消费结构转变影响传统商品零售

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结构也正在逐步由传统的实物消费向高品质的服务型消费转变,传统热点商品增长趋于平缓,服务消费支出增长加快,对商品零售的分流作用逐步加大。

(二)实体零售企业转型升级滞后

以网络购物和网上服务为代表的新型消费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势强劲,疫情防控期间网上消费更是逆势增长。但平台经济网上销售的兴起,给实体零售企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时,经营模式同质化以及成本的不断增加,使得实体零售企业经历“闭店潮”。

(三)疫情冲击抑制消费需求

疫情以后,待就业群体与部分低收入人群生活出现困难,公众的心理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变化。就业年龄段人口中的相当一部分收入减少,退休人员更加感觉到“保命钱”的重要性,多数人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增多,消费行为趋于谨慎,拉动消费难度较大。

即将开启的“十四五”,是西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西安消费市场必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为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扩内需、促消费,推进消费市场持续发展。

完善配套服务,释放消费市场活力。以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完善相关规划和政策措施,充分发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地缘优势,吸引龙头企业和总部集团落地西安。以“十四运”、传统节假日等为载体,引导企业主动参与,并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做大“节日”规模、提升“节日”品牌。

完善高质量供给,培育消费新增长点。重点聚焦银色消费、品质消费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伴随着老龄化的迅速发展,老龄人口增多,养老观念快速转变,银发消费市场存在更多机遇。消费理念提质升级,消费行为更加成熟的中高收入阶层正在形成,更注重商品的服务品质和服务体验,更追求享受品质生活,消费投向更耐用、更安全、更舒适的高品质商品,品质消费增长潜力巨大。

促消费政策精准发力,助推消费回暖。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促进消费的决策部署,积极开拓消费市场,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将给消费市场平稳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包括《西安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市场消费若干措施》在内的一系列重大促消费政策已经在落实中,在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推动绿色智能家电消费、发展网络消费、推动文旅健康消费等方面逐步发力。

“新基建”赋能新消费,激发消费潜力。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新基建”更能创造以“绿色” “智能”为特征的新消费领域、新消费机会和新消费能力,更能实现消费供给与消费需求的高效释放和匹配。现阶段以“新基建”为支撑的再电气化和数字经济,已经在推动新消费上表现出强劲动力,而未来整个社会的终端消费将呈现出全电气化、全信息化特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消费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