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经济总量突破万亿 结构优化绽放活力

——“十三五”时期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五年光阴,弹指一挥间。五年跃升,巨变谱华章。

十三五时期是西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初步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西安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育新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大盘持续稳步发展,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不断优化提升,“6+5+6+1”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壮大,为迈步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总量实现新提升

十三五时期西安牢牢抓住国家战略机遇,实施经济总量跃升计划2020年,西安经济总量突破万亿,迈入万亿级俱乐部行列,成为西北首个突破万亿级城市,龙头作用凸显。

(一)经济总量跨越式发展。十三五时期,西安生产总值每年迈上一个新台阶,从2015年超5千亿元,跨越5个台阶,2020年达到10020.39亿元,占全国1.0%,占全省38.3%,比2015年分别提高0.15.2个百分点,年均增量是十二五1.7倍,经济影响力持续加大。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2.75 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328.27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379.37 亿元。

(二)经济竞争力显著提升。与省内城市相比,西安处于领头羊地位。十三五期间,西安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保持在33%以上,2020年西安经济总量占全省38.3%,比2015年提高5.2个百分点,其中,二、三产增加值占全省比重分别为29.3%50.8%,较2015年分别提高4.24.5个百分点,对稳定全省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地引领作用。与副省级城市相比,经济总量实现赶超。2020年西安经济总量占十五个副省级城市总量的5.3%,比2015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10,较2015年前进2位。与全国50强城市相比,2020年西安经济总量排在22位,较2015年前进4位,实现争先进位。

(三)综合实力取得新突破。十三五时期,西安人均GDP达到中高等收入水平。2018年人均GDP 突破10000美元大关,2019年达到13486美元,高出全国约3200美元,高出全省约3700美元。2015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0.99亿元,2020年为724.13亿元,实现显著增长;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8.9%,比2015年末提高16.1个百分点,税收质量明显提升。

二、经济增长强劲有力

(一)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按不变价计算,十三五时期,西安GDP年均增长7.4% ,比十二五时期回落3.5个百分点,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虽然GDP增速有所回落,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与全国、全省相比较,十三五时期西安GDP年均增速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2020年,西安GDP增长5.2%,高于全国2.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展现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力。其中,第二产业增长7.4%,高于全国4.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6.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4.2%,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

(二)追赶超越取得新成绩。十三五时期,西安追赶超越的脚步从未懈怠,步幅不断加大。与省内城市相比,2020年西安经济发展领跑,GDP增长5.2%,排在省内市(区)第1位,较2015年跃升8个位次。与副省级城市相比,GDP增速排在第2位,紧随厦门(5.7%),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0%,排在第三位,仅低于济南和长春。

(三)经济韧性经住疫情考验。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考冲击着全国,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一季度全国大部分重点城市GDP增速为负增长。3月起,西安生产生活秩序迅速恢复,上半年GDP增速2.8%,扭负为正,较一季度迅速反弹6.9个百分点,率先强势复苏,同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8%,三项指标均为副省级城市第一,经济的韧性与活力显现,2020年全年继续保持优势,全年GDP增长5.2%,规上工业增长7.0%,持续领跑全国副省级城市。

(四)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西安充分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五年间,驾稳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三驾马车动力十足。2020年,西安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2.8%,高于全国9.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8.7个百分点,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其中工业投资15.2%,工业技改投资69.0%,成为强心针,为西安经济迅速回血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989.33亿元,其中网上零售迅速壮大,2020年份额大幅提高至23.6%,比2016年提高17.3个百分点。2020年,西安进出口总值为3473.84亿元,是2015年近2倍;外贸依存度从29.7%提升至34.7%

三、结构优化绽放活力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西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网络订餐、线上购物,共享经济、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等新型产业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稳定就业、构建国际国内消费大循环的新动力。

(一)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自2000年西安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以来,西安市三次产业结构三二一特征较为稳定。十三五时期,西安按照优化一产、做大二产、做强三产的思路,实施产业竞争力提升计划,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3.234.961.9调整为3.133.263.7,服务业比重较2015年提高1.8个百分点,支撑作用凸显。

(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速。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农副产品供应逐渐丰富,农业内部结构逐渐优化,农业抗风险能力也大大提升。十三五期间粮食产量稳定在135万吨以上,2020年达到144.58万吨,创2014年以来新高,实现十七连丰。农业增加值平稳增长,年均增速4.0%,占GDP比重稳定在3.3%-3.7%。值得关注的是,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不断提高,2020年达到9.7%,比2015年提高0.8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对于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挖掘新兴产业发展潜力,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三)先进制造业聚力蓄能。制造业作为全市工业发展的稳定器,其中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为特点的先进制造业更是重中之重,是构建“6+5+6+1”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力支撑。2020年,西安制造业增加值1622.63亿元,占GDP比重为16.2%,增速7.3%,高于GDP增速2.1个百分点。2020年在疫情突发的背景下,以高技术、数字化支撑工业企业持续生产,逆势而上,先进制造业六大支柱产业产值增速取得23.7%的好成绩,拉动规上工业较快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 7.0%,高于全国4.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6个百分点,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在第三位,工业增速位次较2015年提升5位。

(四)现代金融稳步发展。十三五时期,西安全力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及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金融总部经济和绿色金融,加快培育发展融资租赁、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供应链金融等金融新业态,鼓励互联网金融平台、产品和服务创新,打造西部互联网金融示范区。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8年末全市拥有金融业法人单位1367个,较2013年末增长5倍。金融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3.04万亿元,较2013年增长53.1%,占全市二、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的26.8%2020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069.98亿元,占GDP比重为10.7%,增速达到6.9%,高于全市GDP增速1.7个百分点。

(五)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成为交通运输领域新动力。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服务,涉及三次产业运行和发展全过程,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性产业。2020年,交通运输业增加值353.59亿元,占GDP比重3.5%,其中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在长安号中欧班列带动下,成为交通运输领业领域新动力。2020年,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营业收入572.89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实现营业收入90.53亿元,同比增长59.9%,拉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收增速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发展潜力十足。

(六)新一代信息技术长足发展。数字经济站在了时代的潮头,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其技术层面的重要支撑,聚焦5G、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后迅速发展,其技术更新快、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渗透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等特点尤其突出。2020年,西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656.92亿元,较2015年翻一番以上,占GDP比重6.6%,比2015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七)科技服务业聚集发展。西安作为国家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十三五时期推进一带一城科技服务业发展布局,大力发展技术转移、研发设计、检测检验、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大力推广高科技产业园、研发基地聚集发展模式,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717.28亿元,占GDP比重7.2%,2015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四、十四五发展展望

十四五时期,是西安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五年。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西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国家战略,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推动十项重点工作实现新突破,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注:2020年数据为初步核算数,2019年数据为最终核算数,2018年数据为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2011-2017年数据为第四次经济普查修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