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西安区域经济差异化与协调发展研究

区域发展差异是地区经济发展相伴而生的一种常态,而区域协调发展对缩小区域差异、缓解区域发展矛盾尤为重要。“十三五”期间,西安市区域经济差异呈现稳定缩小的趋势。本文基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视角,将西安划分为老城区、新兴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四个区域,通过差异化分析,提出:“十四五”时期,通过畅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内部循环,缩小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发展差异,促进西安经济更加协调发展,从而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打造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此谋求在高质量发展中奠定共同富裕基础。

一、新发展格局下区域经济差异化与协调发展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

本文基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视角,开展西安区域经济差异化与协调发展的研究。首先回顾“十三五”期间西安区域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而通过计算基于GDP和常住人口的泰尔指数,研究西安区域整体差异,对总体差异、域间差异和域内差异进行整体画像;再而深入到构建新发展格局,基于畅通经济循环发展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环节选取指标,通过对指标发展情况和差异系数的分析,从多个角度探索区域具体差异;最后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可行思路。

(二)区域划分。

区域划分是开展区域研究的基础。西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指出,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本文根据西安各区县地理位置和地域环境、经济规模和潜力功能等特点,将13个区县划分为老城区、新兴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四个区域进行分析。

老城区,包括新城、碑林和莲湖。此三区地处城墙内外,占据西安行政区划核心地带,土地面积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0多万,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是最能体现西安历史风貌的区域。

新兴区,包括灞桥、未央、雁塔和长安。此四区紧密接壤并环绕老城区,土地面积232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30多万,近20余年受到开发区(高新、经开、曲江、浐灞、航天、港务)产业发展的带动,是快速兴起的区域。

近郊区,包括阎良、临潼和高陵。此三区位于西安的东北区域,离老城区有一定距离,土地面积14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0多万,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和较好的农业基础,

是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区域。

远郊区,包括鄠邑、蓝田和周至。这些区县均位于西安城南,背靠秦岭,与老城区距离较远,土地面积广阔(623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较低(常住人口160多万),生态环境优美,农产品丰富,是发展空间较大的区域。

二、“十三五”时期西安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一)区域总量持续攀升,新兴区贡献近60%增量。

“十三五”时期,西安区域经济规模持续提升。2020年,西安老城区、新兴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实现GDP总量2455.735498.70869.33520.28亿元,经济规模比“十二五”末分别增长41.7%73.0%31.4%54.4%。其中,新兴区在开发区的带动下贡献了全市近60%的增量。从总量占比看,2020年,老城区、新兴区、近郊区和远郊区GDP分别占区域合计比重26.3%58.8%9.3%5.6%。与“十二五”末相比,新兴区占比提高5.1个百分点,其他三个区域占比均有所回落。

2015年和2020年西安分区域经济总量图(亿元)

(二)区域换挡提质发展,新兴区一枝独秀增长较快。

“十三五”时期,西安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区域经济增速同样呈现出换挡提质的发展态势。新兴区在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年均增长8.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老城区年均增长6.4%,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近郊区年均增长7.1%,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远郊区年均增长5.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从“十三五”期间增速来看,区域增长呈现出差异化发展态势,新兴区一枝独秀增长较快。

2  “十三五”西安及分区域经济增速趋势图(%

(三)人均GDP倍差缩小,创造财富能力差距减弱。

2016年“十三五”初始,西安人均GDP71647/人,老城区、新兴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人均GDP 分别为97290772995138823792/人,分别为全市平均水平的1.361.080.720.33倍,与老城区的最高倍数相比,新兴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倍数差距分别为0.280.641.032020年“十三五”收官,西安人均GDP79181/人,老城区、新兴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人均GDP 分别为104379917776218031784/人,分别为全市平均水平的1.321.160.790.40倍,新兴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与最高倍数差距缩小为0.160.530.92,区域人均创造财富能力相对差距减弱。

三、西安市区域经济整体差异化情况分析

研究区域整体差异,可以考察不同区域的发展差距,为区域协调发展因地施策指出可行方向。本文采用泰尔指数开展区域整体差异的研究,泰尔指数是用来测算相对差异的指标,其值越大表示区域的不均衡程度越高。本文选取反映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GDP、反映人口规模的主要指标常住人口,计算相对于人口数的GDP泰尔指数,进行区域经济整体差异化情况分析,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T 表示区域总体差异,TB表示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TW表示三大区域内部的差异(上文公式中,yi表示第i个区域的 GDP 占区域合计 GDP 总值的比重;pi表示第 i 个区域的人口数占区域合计人口总数的比重;Yij表示第 i 个区域中的第 j 个区县的 GDP 占该区域 GDP 总值的比重;Pij表示第j个区域中的第j个区县的人口数占该区域人口总数的比重。

(一)区域总体差异稳定下降,区域经济运行良好。

2015年以来,西安区域总体差异呈现稳定下降的态势,泰尔指数反映总体差异的T值从2015年的0.111下降到20210.085,下降23.4%,说明西安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趋势逐渐缩小。

3  2015年以来西安区域差异泰尔指数

(二)域间差异逐年缩小,域内差异总体稳定。

2015年以来,西安市四大区域之间的差异也在逐年缩小,泰尔指数反映域间差异的TB值从2015年的0.069,逐渐下降到2021年的0.046,下降33.3%,是西安区域总体差异下降的主要原因。泰尔指数反映域内差异合计的TW值围绕0.041小幅变动,呈现交替拉锯态势,总体稳定。

(三)域间差异贡献率下降,域内差异贡献率提升。

2015年以来,西安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从62.7%下降到54.1%,整体呈下降态势,但仍然是造成区域差异化的主要原因。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从37.3%提升到45.9%,整体呈上升趋势。分解来看,新兴区贡献率接近30%,区域内部差异最为显著;老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贡献率均未超过10%,区域内部差异相对较低,但2015年以来贡献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存在分化发展态势。

2015年以来西安各区域差异贡献率情况(%

综合来看,西安区域之间的差异在稳定缩小,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在持续缓解。但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区域之间的差异仍然是区域差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需要因地施策、引导区域错位协调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各个区域内部差异贡献率提升的情况,挖掘内部差异产生原因,形成循环通道和协调路径,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四、新发展格局下西安区域维度差异化有效性研究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畅通无阻。而区域发展差异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各区域或区域内部不同发展因素的差异通过循环累积形成整体效率上的差距。本文通过经济循环发展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环节选取指标,计算差异系数,开展区域在不同领域的差异化有效性研究,探索新发展格局下,区域经济良性循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有效途径。

新发展格局下区域维度差异指标选取

(一)生产环节:工业实力厚薄并存,开发区带动效应显著;服务业发展特色鲜明,新兴区内部差距明显。 

工业实力厚薄并存,开发区带动效应显著。从总量来看,2021年,西安工业增加值跨越2000亿元台阶,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其中新兴区工业实力雄厚,占全市比重60%左右;近郊区具备一定工业基础,占比约16%;老城区随着企业外迁逐渐式微,占比略超10%;远郊区工业占比相对较低。

从差异系数来看,远郊区、新兴区、老城区、近郊区和工业增加值区域内部差异系数分别为1.00.70.60.5,区域内部工业实力厚薄并存。远郊区工业差异性最强,“十三五”期间,鄠邑由县升区,部分区域纳入高新发展板块,加之依托比亚迪的带动和杨森的迁入,工业实力提升;蓝田和周至仍属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基础薄弱,与鄠邑逐渐拉开差距。新兴区工业差异明显,长安和雁塔在高新板块的带动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欣欣向荣;未央在经开的带动下,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势头较好;相较而言,灞桥随着传统制造业的势弱,与其他区拉开差距。老城区工业分化发展,莲湖依托西电集团和法士特等老牌企业工业基础尚在;新城和碑林随着发展空间受限和企业搬离,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已不到两位数,实力与莲湖拉开差距。近郊区工业有一定差异,高陵依托经开板块的陕汽集团实力较强,阎良和临潼工业体量与其还有一定差距,但长远来看,阎良依托航空基地、富阎产业园区可深入发展航空、先进制造业,临潼依托陕鼓、标缝等大型企业可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业,近郊区整体工业发展前景可观。

综合来看,各区域内部工业实力较强的区县大多涉及开发区,例如,长安涉及高新和航天板块,雁塔、鄠邑涉及高新板块,未央、高陵涉及经开板块,阎良涉及航空板块等。因此是否涉开发区是区县工业实力的分水岭,同时也要看到开发区在各具特色的基础上也存在产业布局相近的现象。

2015年以来各区域差异系数分布图

服务业发展特色鲜明,新兴区内部差距分明。2021年,西安服务业增加值6794.26亿元,占GDP比重再创新高。从区域间来看,各区域服务业发展特点鲜明。新兴区服务业占据全市半壁江山(57%),在开发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引领下,传统服务业方兴未艾,金融、物流、软件信息、研发设计、电子商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初露锋芒,是服务领域创新改革的主阵地;老城区服务业活力不减,占全市比重近30%,商贸、教育、文化旅游等传统服务业依旧欣欣向荣;相较而言,近郊区和远郊区的服务业主要还是以与民生保障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为主,多样性及品质度都与新兴区和老城区有较大差距。从区域内部差异来看,新兴区内部差距较大(差异系数0.7),雁塔在高新和曲江的带动下,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是第二名未央的2.6倍,一骑绝尘。其他区域服务业差距相对较小。

(二)流通环节:区域间金融资源泾渭分明,区域内金融资源差距不大;新兴区循环发展动能更强,远郊区更待蓄势发展。

区域间金融资源泾渭分明,区域内金融资源差距不大。2021年末,西安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9124亿元。分区域看,老城区和新兴区合计贷款余额27982亿元,占全市比重96%;近郊区和远郊区合计贷款余额1142亿元,占全市比重仅4%。可以看出西安金融资源分布并不均衡,老城区和新兴区金融支持发展力度较强,涉农的近郊区和远郊区金融支持力度相对较弱。从区域内部看,2015年以来各区域内部贷款余额差异系数均保持在0.2左右,说明区域内部金融资源差异不大且多年保持稳定。

新兴区循环发展动能更强,远郊区更待蓄势发展。2020年,西安社会物流总费用1577亿元,与GDP的比率为15.7%,大致勾画了全市经济发展用于商品流通费用的规模。从选取的纳入陕西省社会物流统计报表制度的32家重点物流企业分布来看,老城区有7家,主要涉及通用仓储、道路货物运输、运输代理和农产品仓储等范围;近郊区有8家,主要涉及道路货物运输和其他仓储;新兴区有17家(14家在开发区),经营范围更为广泛,还涉及供应链管理和快递等行业。一般而言,区域商品流通需求更大,物流企业分布越多,产业分布越广,物流企业经营范围越宽。新兴区聚集了较多重点物流企业且经营范围广泛,循环发展动能更强,远郊区相对较弱,后续可依托农产品丰富的优势,培植规模性仓储运输型物流企业。

(三)分配环节:区域间收入水平呈阶梯态势,区域内收入差距不大;开发区财政实力较强,财政转移力度各不相同。

区域间收入水平呈阶梯态势,区域内收入差距不大。2021年,西安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万元。分区域看,老城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5.3万元以上,新兴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6-5.5万元之间,近郊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万元左右,远郊区则在2万元左右,四个区域收入水平呈阶梯态势递减,区域之间收入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从区域内部看,老城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系数接近于零,新兴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差异系数均在0.2左右,各区域内收入水平差距不大,生活水平相对接近。

开发区财政实力较强,财政转移力度各不相同。2021年,西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97亿元。分区属看(财政数据为区属口径,即区县数据不包含开发区),财政实力最强的前五位有三个是开发区,分别是高新、经开和曲江,其中高新区一马当先超出百亿(129亿元)。从收入和支出的关系来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高于本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区县(开发区),仅有高新、曲江、碑林和雁塔4个,其余17个区县(开发区)收入均低于支出。如果将收入高于支出的部分近似看作对外转移支付,可以看到,新兴区包含3个(高新、曲江和雁塔),财政对外转移支付力度最强,老城区包含1个(碑林),存在一定财政转移流出,而近郊区和远郊区涉及的区县均需要财政转移流入,尤其县域净流入财政资金最多,受惠力度最大。

(四)消费环节:消费市场集聚明显,郊区潜力有待释放;消费差距跨度较大,多个区域差距明显。

消费市场集聚明显,郊区潜力有待释放。近年来,西安 “大唐不夜城—小寨商圈”、张家堡商圈等发展迅速,消费中心相对集中。2021年,西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63亿元,新兴区零售总额2726亿元,占全市54.9%,仅雁塔和未央就占据全市40%左右;老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4亿元,占全市比重接近三成;近郊区和远郊区合计占全市仅一成多,体量较小,消费市场有较大的潜力,有待挖掘和释放。

2021年西安各区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消费差距跨度较大,多个区域差距明显。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布区间来看,老城区分布区间为200-600亿元,其中碑林和莲湖相对接近,新城与其有一定差距;新兴区分布区间为200-1200亿元(域内差异系数0.5),其中雁塔遥遥领先跨越千亿,其他区县与其差距较大;近郊区分布区间为30-200亿元(域内差异系数0.7),阎良、临潼和高陵之间相对差距较大;远郊区分布区间为30-50亿元,鄠邑、蓝田和周至普遍较小、差距不大。整体来看,除远郊区之外,其他区域普遍存在域内区县消费跨度较大的情况,差距较为明显。

整体来看,区域发展差异化特征依然存在。区域之间,新兴区在开发区的引领下,经济规模、发展要素、资源分配和消费市场等多个方面不同凡响,综合实力不俗,但区域内差异性较强;老城区依托丰富的文化底蕴,教育、文化旅游等行业方兴未艾,生活水平相对较好,但存在发展空间小、企业外迁多等值得关注的情况;近郊区接纳了一部分城区外迁企业,工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但在生产性服务业、消费市场、收入水平、财政实力等多个方面与城区还有差距;远郊区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但胜在土地面积广、生态环境优,发展空间较大。区域之内,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环节多个维度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居民收入水平在各区域内部较为接近,差异性不强。

五、新发展格局下西安区域协调发展相关建议

新发展格局下,需要打通经济循环框架的堵点,消除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环节的阻滞和壁垒,形成全市区域内部的循环通道和区域之间的协调路径。“十四五”期间,西安应依托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都市圈等建设,

增强辐射和影响力,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积极融入国际外部循环,打造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一)优化空间布局,坚持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

新发展格局下,实现经济循环强有力发展,需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形成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为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供路径。一是坚持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老城区依托科教资源强、文化底蕴深优势,新兴区依托高新产业多、服务多元化优势,近郊区依托工业占比高、装备制造突出的特点,远郊区依托生态环境优、土地面积广、农产品丰富的亮点,推动产业特色化发展,形成各区域“定位明确、产业明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二是科学规划开发区发展格局。开发区贡献了西安50%GDP70%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布在每个区域并和多个区县都有交集。梳理现状产业集聚和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明晰开发区功能定位,统筹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形成协调统一的规划体系和错位发展的格局。三是盘活要素高效利用国土空间。在现有区域板块基础上合理配置空间,基于不同空间格局的治理目标形成盘活要素资源流动的循环发展大势,促进国土空间主体功能突出、优势互补和高质量发展,在高效归类和利用国土空间的过程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创新驱动引领,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新发展格局下,双循环发展模式关键在于扩大内需,供给侧需要西安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一是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把握秦创原发展战略机遇,健全“有效供给—转化服务—区域示范—产业集聚”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二是以完善制造业全链条带动区域发展。以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为突破,围绕西安链条相对完整的汽车、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进行“强链”,围绕西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和生物医药等产业进行“补链”,在完善全链条的过程中形成产业集群,缩小区域内部工业发展差距,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三是“因地制宜”构建服务业发展新格局。老城区大力促进商贸服务、文化旅游等传统服务业提质升级, 扩大高品质服务供给;新兴区依托开发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全面系统创新改革,着力构建研发设计、商贸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会议会展等产业集群;郊区依托生态环境、农产品丰富优势,主动承接城区产业转移,做大做强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四是实施智慧物流工程。大力发展“互联网+”车货匹配、运输协同、仓储交易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商品智慧流通,加快经济循环发展。

(三)效率公平并重,优化平衡资源配置。

新发展格局下,在财政金融、公共服务、收入分配等资源配置方面做好优化和平衡,为区域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经济循环基础。一是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积极推进教育、科技、交通、社保、卫生等领域改革,完善各领域共同事权转移支付制度,均衡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加大对基础薄弱区域的支持力度,促进全市不同区域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发挥支农再贷款、扶贫再贷款、差别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向激励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地区、乡村地区 “三农”信贷投放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下沉服务重心,在网点设立、业务权限、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县域分支机构适当倾斜,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对高校毕业生的慰留力度,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依法保护合法收入,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健全再次分配机制,向弱势群体、困难群体倾斜,公正合理引导收入公平,为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四)多元消费筑基,积极融入外部循环。

新发展格局下,需求侧一方面构建多区域、多层次、多元化消费体系,畅通内部循环;另一方面以西安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积极融入国际外部循环。一是构建多元化消费体系。鼓励传统商业街区发展体验型购物中心、主题概念店等新兴业态,提升消费品质;推动大唐西市、曲江创意谷、白鹿仓、西安国际时尚小镇等特色商业街区建设;“丰富夜游、夜购、夜娱、夜餐、夜展”等夜间消费形态,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拓展绿色消费、农村消费、体育消费等领域,构建分布多区域、立体多层次、覆盖全方位多元化消费体系。二是促进线上线下消费双向融合。着眼于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消费升级发展的新形势,创新无接触方式,推动线上购物、在线文娱、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等新型消费,线上引流实体消费。鼓励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促进线上线下互动。三是打造国际化消费环境。加快建设国际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国际化消费规则体系,加强消费市场监管,建立健全消费维权体系和消费争端解决机制,营造优越、放心的消费环境。积极发展首店经济,探索发展免税经济,优化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服务,促进国际消费便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