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统计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1         建设背景

统计信息化是统计工作科学发展的技术支撑,是统计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力推进统计信息化,是统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统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西安统计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和统计事业的发展取得了相应的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建设水平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深化统计改革、加强统计监测、服务科学发展”是“十二五”期间我市统计改革发展与服务的宗旨,为了践行该宗旨,进一步全面推进我市统计信息化建设上台阶,根据西安市统计局党组的总体部署以及《西安市统计“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国家和陕西省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市统计系统实际,编制西安市统计“十二五”信息化建设子规划。

2         现状分析

2.1 成绩

西安市统计信息化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市政府和市发改委、工信委、财政局等有关部门以及各区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此期间的成绩重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1      统计信息化网络初具规模。

“十一五”以来,经过不断投入和升级改造,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网络规模和网络安全、技术水平和服务手段迈上新台阶。以市统计局为中心,向上连接国家统计局和省统计局,向下连接13各区县统计局和176各乡镇(街办)以及“四区一港两基地”统计机构的信息化网络基本形成,有效地推进了西安统计工作的网络化进程利用上网行为管理系统规范和控制网内用户操作,确保内部关键性业务的正常流转以及机密数据的外泄;对服务器操作系统进行了必要的加固,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增加了网站防篡改系统、网络防病毒软件和防毒墙等安全手段,升级和细化了网络安全策略,大大的抵御了网络系统内部和外部的非法攻击和对病毒、木马等恶意程序的防范;配备了磁盘阵列设备,满足了数据库的大容量的需求和数据存储相对可靠性;同时增加了网络边缘路由器和VPN等网络设备,满足了多种网络方式接入和内部局域网络的需求等等。通过采取软硬件结合手段,确保统计系统信息化网络高速、安全运行和关键数据的可靠存储。

2.1.2      综合统计业务处理平台建成应用。

    初步建成了西安综合经济数据库基础框架及统计信息综合处理平台,达到了统计业务流程的电子化和网络化,统一了数据处理软件和手段,实现了统计报表的定义、数据网上直报、统计汇总和基本分析等统计生产全过程的系统集成。

2.1.3      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动态管理系统投入使用。

    建成了西安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动态管理系统,统计名录单位全市一库,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在线式、分行业、网络化维护管理模式得到实现,伴随着名录库月报制度的实施和新管理机制的建立,名录库维护更新的职能由区县统计局延伸到了乡街统计工作站,名录库服务于抽样调查、常规统计和经济普查的目标已经达到。

2.1.4      大型普查基础资料数据库基本形成。

    通过大型普查建成了经济普查数据库、农业普查数据库、人口普查数据库三个基础资料数据库,为统计业务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为国家就经济、农业和人口普查统计提供了参考和论证依据。

2.1.5      电子政务应用不断深化。

全市接入统计信息网络的统计机构已经采用数据采集、FTPOA等多种网络传输方式进行文件和数据交换;各级统计信息内部网站已成为全市统计机构进行工作部署和信息交流的主渠道;西安统计外网站围绕政务公开和公众服务的改版,进一步发挥了服务公众的作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调查系统促进了社情民意的快速反应

西安统计信息化通过“十一五”建设,正逐步成为统计工作运行的基础、支撑和有力保障

2.2 不足

“十一五”期间,西安统计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在建设和发展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2.1      统计信息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尽完善。

信息化全面指导、管理和建设的协调力度不足,国家局对市级及以下缺乏指导,省局对市级的管理不能满足西安的实际需要,市局与市级管理部门的协调力度不足、对区县和开发区统计机构建设的指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区县和开发区统计机构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

2.2.2      应用建设不能完全满足各方面需求。

西安综合经济数据库项目,仅完成了综合经济数据库基础框架及统计信息综合处理平台的建设,还不能满足统计工作的各个层面需求,尤其不能实现各专业的单位同一管理、用户同一管理、权限统一发放的统计调查和数据处理方式,并且面临着与国家局即将推行的“一套表管理制度”需求的衔接;围绕提高统计服务能力的应用建设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2.2.3      统计信息化网络的基础建设还有待加强。

随着政府北迁后,统计信息网络的管理还不能满足市电子政务办统一管理的要求,需要进一步部署和优化;网络性能、信息和数据的安全和保密防护措施还不尽完善;数据存储和备份机制与实际需要存在较大的差距。

总体而言,西安的统计信息化建设尚属于起步阶段,整体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显现和发挥。综合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资金支持不充足,设备更新换代、系统开发及网络的运维护管理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二是人员与技术的缺乏,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支专业技术精湛的队伍支撑;三是全市各级统计机构,尤其是市级以下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因此 “十二五”期间,全市统计信息化工作需要针对目前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不足,有的放矢,才能促进统计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迫切需求。

3         总体规划

规划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助推器作用,着力解决统计工作对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需求问题为总体目标,遵循“整体规划,分期建设,深化应用,安全可靠”的建设原则,以构建“网络健全,程序统一,运维高效,使用方便”为建设宗旨,为统计改革和深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保障。

 “十二五”时期的具体工作思路是:按照云计算的设计架构,在充分考虑市级及以下统计部门的业务需求的前提下,一是以国家统计“一套表制度”为依托,在功能、数据等方面兼顾与现有统计应用相衔接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制度规范、流程清晰、数据共享、适合各专业、各项调查、各级统计部门使用的统一的业务工作系统;二是加强和完善市、区县、街办(乡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虚拟化技术和按照电子政务的要求整合网络资源,提高统计信息化基础建设和安全保障能力;三是按照统计工作现代化的需求,开发满足提高统计服务能力的应用建设

主要内容包括:按照2011国家统计的“一套表统计制度”,完善包括统计数据的采集、处理、管理、评估和发布、分析等功能的统计业务处理系统,即实现西安综合经济数据库基础框架和统计业务处理平台与 “一套表制度”需求的衔接与平稳过渡;进行数据挖掘,围绕综合数据库和大型普查基础数据库,建立经济监测预警与政策仿真信息系统丰富服务手段,以人口普查数据库和基本单位名录库为突破口,开发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数据的时效性,实现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的扩容和单位名录信息实时交换系统的建设;完善市局包括网络基础、安全保障和灾难备份等内容的网络保障建设,实现统计网络满足电子政务的规划和安全要求;降低办公成本,建设全市统计系统网络语音视频系统;依据国家统计局的要求,加强指导区县和开发区统计机构完善高速、稳定、安全的信息网络,以确保按照云计算架构调用市级乃至省级和国家的统计应用,并做好本辖区的信息化应用建设

4         建设重点

4.1   完善网络基础平台保障建设,为应用建设提供支撑。

利用北迁后网络结构的变化,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结构合理,覆盖全面,安全可靠,运维高效的统计信息网络系统,为应用建设提供支撑,是“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4.1.1   完善信息网络的基础建设,有效地推进统计专网与电子政务网络的融合。

优化网络结构、延伸网络触角、提高网络覆盖率。按照国家和陕西省统计局省到市网络实现百兆传输、市到县网络带宽不低于20兆专线传输能力的建设规划,完善区县统计局的专线方式网络接入;继续推进以虚拟专网接入方式解决乡街和开发区统计机构多机上网需求,为日益增长的网络应用提供基础保障;按照市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的整合管理要求,依托电子政务骨干传输网络,规范和改造统计网络平台,提高网络的通行能力。

实现目标:市局网络实现网内千兆到桌面,与上下统计局连接达要求,与市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相融合,与所有乡街和开发区统计机构连接专网化。

4.1.2   提高网络性能和统计信息处理能力建设。

实现PC服务器向小型机服务器转换,增强应用系统的运行和处理性能;运用先进技术实现网络设备的远程化管理,丰富网络管理手段,以适应行政中心北迁后办公与数据机房的异地化需要;利用虚拟技术对各类服务器设备和存储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以达到数据的统一存储和硬件资源有效利用的最大化,降低单个服务器停机风险,提升各种业务应用系统持续工作的可靠性

实现目标:小型机服务器承载重要应用系统的运行,硬件资源效能充分发挥,网络管理方便快捷。

4.1.3   完善网络安全和保密保障建设。

完善统计数据、统计信息的安全域划分和安全管理,健全入侵监测、安全等级保护机制,加大对监控设备和网络安全系统的投入,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保证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统计信息网安全、可靠、稳定地运行;增加内容安全管理系统、电子文档安全管理系统、安全审计系统,建立网络保密体系;建设安全认证体系,解决军工企业报表数据的保密性,同时解决普通企业身份认证和保证数据加密传输。

实现目标:网络的安全和保密建设基本满足国家、省、市各方面的要求,网络等级保护由二级升为三级。

4.1.4 建立灾难备份系统。

完善统计信息存储管理系统,按照市电子政务网络统一部署建立异地灾难备份系统,防御自然灾害及日常运行的意外事故,保证西安统计信息的战略安全与日常业务数据的安全。

实现目标:数据备份方式多样化、常态化。

4.1.5 建立语音系统。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降低包括区县和开发区统计机构在内的办公成本,建设全市统计系统的网络语音系统,力争实现网络视频系统建设。

实现目标:市局内部之间、市局与区县统计局和开发区统计机构之间语音通话网络化。

4.2   全面升级统计综合业务平台,满足与国家“一套表制度”数据处理系统的衔接。

继承现有系统优点的同时,结合我市特点,按照国家“一套表”思想,在兼顾历史数据的前提下,对西安市综合经济数据库基础框架及统计信息综合处理平台各项功能、技术框架进行全面优化设计,满足与国家“一套表制度”数据处理系统衔接。

4.2.1   适应国家“一套表”统计工作方式改革

改变目前分专业的统计报表数据采集方式为 “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的“一套表”统计调查制度和数据处理模式。

开发单独的用户和表级权限维护功能,保证发放的用户编码与单位编码相同;建设统计基层数据前台在线分析系统,实现按行业、登记注册类型、国别、规模等选择性指标,进行灵活分组汇总分析;建设统计基层数据后台数据、抽取、转换、装载系统将统计综合数据库中的指标经过转换、清洗、加载到在线分析数据库中,供前台在线分析系统使用;建设统计宏观数据服务前台系统,采用多维元数据库原理,实现宏观数据发布服务;建设统计宏观数据服务后台系统管理统计宏观数据服务前台系统所用到的一切元数据库体系、报表模板、主题模板。

升级统计信息管理系统为纯粹的Web方式,提高系统的易维护性和扩展性;对审核机制和数据库连接池管理机制重新设计,采取编译执行审核公式与缓存处理方式提升系统并发性能;新增边录边审功能,提升系统的并发性能。

新增向导式定义报表功能和所见即所得方式定义表样功能,提升报表定义工作效率;新增法人表、产业活动单位表定义功能,满足普查和清查工作的需求;新增元数据库批量导入功能;解决元数据库维护的工作量大问题;新增调查表与数据表审核功能,实现年报的单位基本情况调查表与数据表之间进行审核;新增系统变量参与审核计算功能;降低上报时间、用户角色等系统变量公式的定义工作量;新增审核类型区分功能,解决企业填报审核难度大的问题,又能及实现专业处的复杂审核需求;新增边录边审公式定义功能,便于企业录入时随时纠错;新增信息交流功能,实现了专业处、系统管理员、企业、区县统计局、街道乡镇、主管局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新增企业自行管理用户功能,允许企业自行创建本单位用户,统计局专业处人员的生产力。

4.2.2   提升区县、开发区、街镇、主管部门工作效能。

新增网上批量数据动态导入、审核、计算功能,解决数据重复录入,提高审核、计算工作效率;新增部门自定义查询分析系统,实现级部门自选指标、自选条件、跨表、跨年度、跨行业灵活查询功能、定义查询主题功能、主题查询功能;新增审核说明查询功能,解决一旦超过报表的上报期,系统中将看不到审核说明问题;新增““上一家”、“下一家”功能,解决市级或区县进行基层单位数据代报或修改、查询时,不退出当前界面直接切换到当前单位的上一家或下一家单位的报表信息。

4.2.3   提升直报企业工作效能。

增加指标解释、审核错误定位功能、日历选择、报表录入顺序动态提示和随时纠错,方便企业用户报表录入填报、纠错、边录边审工作;完善不定长表的数据恢复功能,新增打印去空行功能、导出文件格式、EXCEL粘贴功能,提升直报企业工作效能。

4.2.4   丰富统计执法检查手段

新增数据日志功能,忠实跟踪到每张报表每个指标的修改情况,包括修改前数据、修改后数据、修改人、修改时间等,为各级统计机构执法提供证据;完善漏报查询功能,按照任意期、用户表权限、与其他表对比方式提高漏报查询的准确性。

4.2.5      提高数据库管理规范性

细化元数据分组实现满足随机组合报表、随机分组、模糊查询、查询条件可选等功能需要的元数据管理目标,同时解决元数据库的指标数以万计和缺少标识的不足,满足专业批量检索和调用指标的要求。

整个项目实现目标:按照“一库、一表、一平台”和“方便、友好、实用”的思路,完善满足从数据采集、审核、汇总到数据发布、分析、管理各流程环节的制度规范、流程清晰、数据共享、适合各专业、各项调查、各级统计部门使用的、统一的统计业务工作系统。

4.3     进行挖掘数据,建立经济监测预警与政策仿真信息系统

利用先进的预测技术、统计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基于丰富的历史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建立包括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数据挖掘方法、图形分析工具和多种应用模型在内的、按不同需求对统计数据进行多目标、多角度、深层次的加工、分析和展示,对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态势进行分析预测。

建立以部门主题数据集的形式为各政府部门用户提供共享数据访问服务;以统计专业主题数据集的形式为统计人员提供专题分析数据查询服务;以统计数据发布主题数据集的形式为社会用户提供发布数据查询服务;以形势分析研究主题数据集的形式为领导部门提供服务;以定制专题数据集的形式为领导和政策研究部门提供决策服务。

实现目标:统计数据为决策服务的方式智能化。

4.4   丰富服务手段,建立统计地理信息系统。

以规范的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准为基础,以我市城市空间地理数据为框架,以人口普查数据库和基本单位名录库为突破,开发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并逐步完善地理信息系统向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基本单位名录、综合统计数据库延伸,构建灵活的多层应用体系,实现统计信息的空间定位与分析的管理系统。

实现目标:统计数据的查询、展示、分析直观化。

4.5   提高数据时效,拓展和延伸两个应用系统。

实时交换和共享单位名录信息。为了配合西安综合经济数据库应用和统计工作的需要,将当前的全市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系统与市工信委牵头的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多部门的参与的信用信息征集系统联网,实现统计基本单位名录信息与其它部门单位名录信息的实时交换和数据共享。

扩容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调查系统。丰富和完善调查取样对象的号码库,扩大民意快速调查系统的规模,使反映民情、了解民意的社情民意快速调查更加科学与准确。

实现目标:统计基本单位名录信息更新方便及时,社情民意快速调查准确率提高。

4.6   加强区县和开发区建设。

提升全市整体规划观念,协调区县各自发展。各区县和开发区的统计信息化建设应按照陕西省统计局《县级统计工作规范》的统计信息化建设要求和以市局统一部署规划为目标,结合自身实际,在便于市局宏观管理的前提下,做好区县(含开发区)本级和辖区内的“十二五”统计信息化建设规划。包括硬件建设(机房环境、网络接入、设施设备、办公手段等)、软件建设(各种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中间件、技术培训等)、应用系统建设、数据库建设、网络安全和保密建设等方面。年度统计信息化建设投入经费不得少于40万元,“十二五” 统计信息化建设总投入经费不得低于200万元。

4.6.1   按照标准完善网络和机房的规范化建设

依据市局规划的机房要求和网络拓扑,完善区县和开发区本级的网络基础设施,内容包括网络接入、网络和机房安全设施、服务器配备等;改造本辖区乡街统计站网络,解决乡街多机联网的需求。

4.6.2   提高应用建设

统计信息化应用建设基础部分应该围绕服务数据及时、准确上报,数据质量提升、数据处理便捷高效的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应围绕行业及部门统计、分析需要的数据库及系统建设方面进行。

数据采集方面:减少重复上报,改革数据采集模式,实现财务数据与统计报表的无缝对接;利用常用的通信方式定时提醒各单位负责人及统计员各项报表报送时间及上报内容;建立信息数据库,同时注重历史资料的保存及管理。

数据发布方面:注重内网站、外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网站发布信息,更好满足党政领导、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的需求。

数据处理方面:鼓励业务人员参与应用建设,从资料应用开发的角度,将日常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融合为应用程序,在提高数据质量的同时,减少人工审核的工作量;做好信息开发,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切实可用的各类信息管理应用系统,经济监测系统、领导查询系统,宏观经济数据库以及满足行业和部门需要的各类统计数据库等。

4.6.3   信息安全管理

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构或有专人负责;有信息安全保密管理规定或办法;有信息系统应急预案;信息系统场地有空调、消防、后备电源等设施;有网络安全接入、客户端安全管理、病毒防范、防火墙等安全系统;组织或参加信息安全保密相关的技术或管理培训。

4.6.4   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明确信息化建设管理机构或人员的机制,制定计算机使用管理规章制度;配备在编的专()职计算机技术管理人员,专业人员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并能解决一般技术问题;参加有关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培训,开展内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培训;制定工作规划并进行基础数据库建设。

“十二五”实现目标:各区县统计局(含开发区统计机构)有主要领导负总责、12名有信息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职在编管理人员参与的信息化管理机制,有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机房和健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有3个以上本级的统计应用项目建设,有健全的辖区乡街统计机构计算机网络接入体系。

5         保障措施

 5.1  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市统计局统计信息化办公室要进一步发挥对全市统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指导和管理,统筹协调和规划全市重点的统计信息化建设项目,市、区县(开发区)统计局要将信息化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5.2  发挥信息化建设专家的咨询作用。

建立专家参与机制,高度重视决策智囊的咨询作用,按照“先规划后立项、先评估后建设”的原则,管理政府投资的统计信息化项目。

5.3  完善细化信息化建设考核体系。

通过细化工作任务,评定各部门、各区县(开发区)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业绩,加强对区县(开发区)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促使各单位一把手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化水平整体得到提升

5.4  加强人员培养和队伍建设。

抓好信息化技术培训,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市、县两级都要积极引进有信息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员充实到建设与应用岗位;加大经费投入,要争取政府支持,将统计信息化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不断改善工作条件的同时,注重人员继续教育的投入。

6         预算与实施时间安排(附表)

以上重点建设工作需要有力的资金支持,对所需资金进行了初步投资估算。本期项目总投资估算为人民币1085万元,该预算金额以系统建设涉及的软、硬件产品现行市场价格为参照依据,硬件设施的数量仅做初步估算。各项建设的具体预算及项目进度安排见附表。


附表

西安统计信息化“十二五”建投资估算和实施安排

类型

    

价格(万元)

小计(万元)

实施时间

系统软件

ORCALE数据库(Unix企业版 25用户)

35

85

2012

操作系统、中间件、前端展现工具

50

主机及存储等硬件设备

小型机一台:

CPU 要求:配置至少16颗高性能处理器;最大支持32CPU;单个CPU 主频4.2GHz 以上;当前配置TPCC 值:250000

内存:≥32GB,可扩展到不少于512GB

储存与媒体装置:至少支持4个热插拔硬盘(SAS接口、容量不小于146GB、磁盘转速≥15000rpm,支持RAID5,并可扩展)。

145

320

2012

磁盘阵列一台:

1.      磁盘阵列应是一台单独的机柜设备,采用19英寸机架安装。

2.      磁盘阵列应采用与主服务器同厂商品牌的产品。

3.      可全双工读写。

4.      具备冗余的数据传输路径,无单点故障。

5.      磁盘驱动器具有高性能及可靠的数据冗余措施,支持热插拔。

6.      具备≥2路热插拔的冗余电源、风扇。

7.      磁盘阵列配置164Gbps 主机接口和164Gbps磁盘扩展端口

8.      IO能力大于等于70IOPS

9.      磁盘设备应配置热插拔RAID5硬盘,缓存容量至少为16GB,单个磁盘配置为300GB ,磁盘转速≥15000rpm

10.  数据存储容量初期为15T,并随着数据的增长可扩展。

40

P750 激活8C16G 配置24GB双口HBA

45

SAN光纤交换机16口(4GB)一台

45

核心交换机1台:冗余的交换引擎和电源系统, 48口千兆电口模块,18口千兆光口(GBIC)模块。GBIC18块;

千兆接入交换机 1台:48口千兆电口以及4SPF千兆光口。SFP 4块;

高性能PC服务器三台及配套设备

45

网络技术平台保障建设

统计网络基础建设

30

150

2012

网络设备的远程化管理

10

2011

利用虚拟技术整合服务器和存储资源

60

2011

安全认证体系和保密体系

40

2011

入侵检测系统

10

2011

应用系统开发

业务平台的升级

90

530

2011

建立经济监测预警与政策仿真信息系统

210

2013--2015

地理信息系统

170

2012

名录库实时联网系统

30

2013

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扩容

30

2011

估算总计

1085(万元)